吊打传统芯片!类脑芯片狂赚39亿,中国占11亿,南加大技术是关键
现在的AI看着特唬人,其实是个实打实的“电老虎”。咱算笔账:训练一次大模型的电费,够普通家庭用几十年;就连手机里的AI拍照,后台一跑,电量掉得比流水还快。
可反观咱的大脑,24小时连轴转处理各种事儿,功耗也就20瓦,跟个节能灯泡差不多。
这差距,简直差着十万八千里。
为啥会这样?南加州大学的研究团队终于找到了病根,还顺手搞出了个大突破。
他们造的“扩散忆阻器”人工神经元,能像真脑细胞那样干活,能耗直接砍到原来的千分之一。
更关键的是,这技术可不是实验室里的花架子,2025年已经有了实打实的进展,眼看着就要落地了。
AI耗电猛原因说句实在话,传统电脑的路子从根上就偏了。
它靠电子运动算题,存数据的“仓库”和算数据的“车间”是分开的,每次干活都得把数据来回搬运,这就跟你做饭时菜在厨房、锅在客厅一样,每炒一下都得跑趟腿,能不累吗?这就是所谓的“冯·诺依曼瓶颈”,也是耗电的元凶。
南加大的约书亚·杨(JoshuaYang)教授团队干脆换了思路:与其跟电脑较劲,不如直接抄大脑的作业,毕竟大脑这台“生物电脑”,进化了几百万年,早就把能效玩明白了。
人脑里的神经元不靠电子,靠离子传递信号,电信号到突触变化学信号,传过去再变回来,全程高效还不浪费电。
他们用氧化物里的银离子复刻了这个过程。
你可以把这玩意儿想象成电子世界的“黑猫警长”,能记住电流的“行动轨迹”。
当电信号进来,银离子就排着队形成导电细丝,跟蚂蚁搭桥似的传递信号;信号一停,离子就散开恢复原样,整个过程跟真神经元的“放电-恢复”一模一样。
更神的是,这人工神经元特小巧,每个人工神经元仅需一个晶体管的空间,比传统设计省了几十上百倍硬件。
这就像把厨房和餐厅合并成了开放式空间,做饭效率直接拉满。
杨教授说得特实在:“人类大脑是进化的赢家,最高效的智能引擎。咱跟着赢家学,准没错。”
2025实测,数据太亮眼我跟你讲,这技术现在已经不是纸上谈兵了。
2025年10月底,团队刚公布了最新进展:单个神经元和突触的功能全验证通过,下一步就要搭1000个神经元的网络,真正测试“群体作战”的能力。
初步测试数据看得人眼睛发亮:用它识别手写数字(MNIST数据集),准确率达到92%。
虽说比顶尖的CNN低点儿,但能耗仅为后者的1/1000。
要知道,传统GPU处理这类任务,功耗能达到10⁻⁹焦耳,而生物大脑才10⁻¹⁶焦耳,这技术已经在往生物级能效靠拢了。
市场反应更是快得惊人。
根据智研咨询的数据,2024年中国类脑计算芯片市场规模就有35亿元,同比暴涨191.67%,到2025年全球营收直接冲到39.33亿元,中国就占了11.06亿元。
南加大早就跟TetraMem公司联手,要把这技术做成能落地的芯片,瞄准的就是边缘计算、医疗设备这些对能耗敏感的领域,毕竟谁也不想让可穿戴设备一天一充电。
从另一个角度看,咱们国内的研究也特争气,完全没落后。
华中科技大学翟天佑团队刚搞出分子晶体忆阻器,用银离子的天然迁移通道,把开关能耗降到26zJ,还能循环用10亿次,集成到CMOS芯片里识别动态视觉,准确率直接飙到100%。
这要是批量生产,以后的智能家居、医疗监测设备都能用上这“省电大法”。
难题咋破?当然了,这技术也不是没短板,最大的坎儿就是银和咱们现在的半导体制造工艺(CMOS)不兼容。
这就像你买了个超好用的新咖啡机,结果家里的插座是老型号,插不进去,再好用也没法天天用。
CMOS工艺是现在芯片的主流技术,靠两种互补晶体管工作,银的加入会打乱整个电路的平衡。
不过研究人员早有准备,现在正两条腿走路解决问题。
一条路是找“替代品”,测试铜、铟这些金属离子,看看能不能达到银的扩散效果。
另一条路更巧妙,搞“混合集成”,把扩散忆阻器当顶层模块,用3D封装跟底层CMOS电路结合,相当于给咖啡机配了个转接头,既不换插座,机器也能用。
行业里的动作也快得很。
晶心科技已经跟TetraMem合作,把这种忆阻器技术和RISC-V芯片绑在一起,目标是做出能效高10倍的AI加速器,2024年下半年就拿出了工程样品。
现在连行业标准都在推进,就为了让技术能快速落地,不用再重复造轮子。
杨教授团队还有个更大的野心:用这人工神经元帮着研究大脑。
以前研究脑科学只能靠观察,就像隔着玻璃看黑箱子;现在能造个“物理模型”,各种假说都能直接验证,相当于给神经科学家配了把“精准解剖刀”。
比如想知道突触怎么传递信号,直接调一下离子运动参数就行,比以前的纯理论推导靠谱多了。
结语这技术可不是实验室里的花架子,是后摩尔时代的“救命稻草”。
摩尔定律快撞墙了,传统芯片性能涨不动还特耗电,而这种抄大脑作业的类脑计算,刚好踩中了“高效和智能”的痛点。
虽说材料兼容这根硬骨头还得啃一阵子,但2025年的市场规模和实测数据已经说明方向对了。
以后AI说不定真能像人脑一样,又聪明又省电,手机续航翻倍、医疗设备变轻巧都不是梦,这一天真不远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