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员工爆料:换了一个新领导,他叫我半年内不要离职。然后这半年内,不断让我讲代码细节,还拉他的小弟一起听。年底估计就可以润了
周三晨会刚散,新领导李伟就堵了我工位。他穿件藏青色西装,袖口别着金属袖扣,头发梳得锃亮——跟我们这些天天穿格子衫、键盘上沾着咖啡渍的格格不入。“小张,来我办公室聊两句,就五分钟。”
我心里咯噔一下。这领导上周刚空降,接手我们电商中台组,第一天开会就把我们熬了三个月的OKR全改了,说“要对标行业顶尖”,现在单独找我,准没好事。
进了办公室,他先给我倒了杯速溶咖啡——比我们茶水间的挂耳难喝多了。“小张啊,我看了你之前负责的支付模块代码,逻辑很扎实,是个能干事的人。”他靠在椅背上,手指敲着桌面,“现在组里缺核心骨干,我希望你这半年内别考虑离职,跟着我好好干,年底晋升名额给你留一个。”
我捏着咖啡杯没敢接话。这话听着像画饼,但他眼神里那股急切劲儿,倒不像单纯想留我。果不其然,没等我回应,他又补了句:“正好你那模块新人不熟,每周开两次技术分享会,把代码细节讲透点,包括你之前优化的那个风控逻辑,还有数据库索引设计,都得跟大家说清楚。”
走出办公室时,同桌老王戳了戳我胳膊,嘴型比了个“小心”。他是组里老员工,前几天偷偷跟我说:“这李头儿以前在金融组待过,听说走的时候把人家核心算法文档全拷走了,还让下属把代码注释写得比正文细,你可别傻愣愣交底。”
我当时还没当回事,直到第一次技术分享会。会议室里坐了五个人,除了我和老王,剩下三个都是李伟带来的新人——俩刚毕业的应届生,还有个据说跟他沾亲戚的,连Java和Python都分不清。我讲支付接口的异常处理逻辑,刚说到重试机制,李伟就打断:“等下,你这个重试次数为什么设3次?不设5次?把之前压测的数据拿出来,逐条讲清楚。”
我只好翻出半年前的压测报告,一页页念参数。那应届生听得直点头,手里的笔记本写得飞快,连我随口提的“当时为了省内存,把日志输出简化了”都记下来。散会时,李伟特意叫住那新人:“小张讲的都是干货,你把他今天说的整理成文档,晚上发我邮箱,顺便把他支付模块的代码拉份私域备份。”
从那以后,我就成了“专职讲师”。不仅要每周开分享会,李伟还总在下午临下班时找我:“小张,你那个订单状态流转的代码,我看有几个分支逻辑没注释,今晚加个班,把每个判断条件的业务背景写清楚,明天给我。”
有次我改文档到十点,办公室只剩我和保洁阿姨。老王发微信问我:“还没走?他又让你干嘛了?”我说:“写订单逻辑的注释,连‘这里判断用户是否实名,是因为合规要求’都要写。”老王回了个“捂脸”表情:“他这是把你当技术字典呢,等你把家底交完,估计就该找理由开你了。”
我这才后知后觉地慌了。偷偷翻了翻那几个新人的Git提交记录——上周他们居然把我支付模块的代码复刻了一份,还改了几个变量名,标注成“新人练习项目”。更气的是,李伟在周会上还夸他们:“小周(那亲戚)进步很快,已经能独立梳理支付逻辑了,以后这模块可以让他多参与。”
从那天起,我也留了个心眼。分享会只讲表面逻辑,核心的风控算法故意漏了几个关键参数;让我写注释,就往文档里塞一堆无关紧要的废话,比如“这里用if判断,是因为需要分支处理”;晚上加班时,电脑屏幕分两半,左边摆着代码文档,右边偷偷刷招聘网站。
老王看我天天摸鱼改简历,也跟着学。我们俩趁午休拼单黄焖鸡时,总吐槽李伟:“他以为我们是傻子?让我们半年不离职,其实是怕我们跑了,他没人薅技术细节。”
上周我偷偷去面试了家做跨境电商的公司,面试官听我讲支付模块的优化,还夸我“逻辑清晰,有实战经验”。面试完第二天,HR就发了offer,薪资比现在高20%,还不用搞这种“技术分享”。
现在离年底还有一个月,我已经把简历里的项目经历改得明明白白,离职申请的模板也存好了。昨天李伟又找我:“小张,下周把你那个库存预警的代码也讲一讲,小周他们想学习下。”我笑着答应:“好啊李总,我这就整理资料。”转头就跟老王发微信:“等我提了离职,看他怎么跟那几个新人交代。”
今早茶水间碰到HR,她偷偷跟我说:“你们组那几个新人,上周提交的代码有bug,把测试环境的订单数据都搞乱了,李伟正找老杨(前领导)帮忙呢。”我心里偷着乐——他以为把我技术薅光就能稳住,却忘了有些东西不是靠抄代码、记笔记就能学会的,比如处理突发bug的经验,比如对业务逻辑的理解。
现在我每天上班,除了应付李伟的“分享会”,就是摸鱼研究新公司的业务文档。毕竟谁也不想在这种“留你半年,只为薅你技术”的领导手下干活——大厂再大,也不如找个能安心写代码、不用防着被“卸磨杀驴”的地方舒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