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体验被重塑!AI助手主动挖掘需求,传统电商面临颠覆性变革!
这个双11,一场静悄悄的变革正在发生。当你向豆包咨询冬季羽绒服推荐,或请Kimi比较手机性能时,AI给出的不再仅仅是文字建议,而是直接附上了购买链接。
一键跳转,从咨询到下单的路径被缩短到极致。
国内主流AI聊天助手豆包、腾讯元宝、文小言、通义、Kimi、纳米AI,
都已纷纷接入电商功能,从纯粹的对话工具转型为具备商业能力的“带货达人”。
电商平台的AI浓度被拉到史无前例的高度。
天猫总裁家洛宣称今年是“AI全面落地的第一个双11”,京东方面也表示这是“AI、大模型、机器人等技术融入程度最深的一届”。
全面进军:AI助手如何重新定义购物体验AI助手不再满足于被动回答问题,而是积极挖掘用户需求,重塑购物流程。
当你询问“露营装备”时,AI不会直接抛出商品列表,而是会反问:
“您是家庭露营还是徒步远征?上次您购买的帐篷防水系数偏低,是否需要升级抗暴雨款?”
这种基于语义理解+历史行为的主动需求判断,将传统的被动检索变为个性化导购。
豆包作为字节跳动旗下的AI产品,已直接嵌入抖音商城链接。
当用户询问商品推荐时,豆包会生成附有价格、适用场景说明的商品列表,点击文字链接即可跳转至抖音商城完成购买。
该功能目前覆盖母婴、美妆、家居等高消费频次品类,并接入评分4.8分以上的优质店铺。
Kimi同样支持商品链接推荐,但其跳转路径需经“什么值得买”等中间页,最终导向淘宝或京东平台,且以非官方店铺链接为主。
而腾讯元宝则经历了策略调整,其8月曾试点京东跳转功能,但于9月底下线外链,目前仅支持微信生态内的小店商品。
淘宝智能客服产品“店小蜜”在今年双11展现了强大能力。
在开售关键两周内,店小蜜已累积接待服务消费者2亿人次,自动解决全链路选购推荐、商品对比和物流追踪等问题,带动成交显著提升。
路径分化:国内外AI电商的探索差异在AI与电商融合的道路上,国内外企业选择了不同的发展路径。
OpenAI在电商领域的探索更为深入。
今年4月,其在ChatGPT中上线购物功能,9月推出“即时结账”服务,用户可在对话框内直接完成Etsy、Shopify商品支付,无需跳转第三方页面。
OpenAI已整合了包括信用卡、Apple Pay等在内的多种主流支付方式。
沃尔玛亦于10月宣布与OpenAI合作,进一步拓展AI购物场景。
这一合作模式代表了国外AI电商的一种发展方向,AI公司与零售巨头直接合作,打造无缝购物体验。
相比之下,国内模式更多是AI助手与传统电商平台的流量合作。
豆包链接导向抖音商城,通义千问仅限淘宝体系,难以实现跨平台比选。
这种差异背后是生态封闭性的挑战。
正如专家指出的:“AI助手可能会优先推荐自己生态内或关联公司的商品,如豆包的跳转链接就主要是在抖音商城。”
美团推出的“小美”则提供了另一种思路:代理执行。
用户可以让它直接点一杯自取的、最近的瑞幸咖啡,并将燕麦拿铁换成美式,整个过程只需要用户提出明确的需求并确认支付。
商业焦虑:AI大模型的变现压力这股AI“带货”热潮背后,是各大AI公司面临的巨大商业化压力。
大模型公司对电商变现的探索,与其高昂的运营成本密切相关。
头部企业如OpenAI在2025年上半年营收约43亿美元,亏损却达135亿美元,研发与推理成本持续攀升。
国内厂商同样面临“百模大战”下的价格竞争,API调用价格持续走低,迫使企业寻求更直接的变现渠道。
此前,大模型收入主要依赖API调用、会员订阅与企业定制方案。
然而,国内用户付费意愿较低,且开源模型进一步挤压利润空间。
电商导流被视为技术门槛较低、更易落地的变现方式。
行业分析认为,AI推荐可缩短用户决策路径,提升转化效率。
麦肯锡报告指出,AI个性化推荐系统能使电商转化率提高20%-30%。
但目前大模型的商业化落地效果还远不如预期。
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在接受其调研的300多个企业AI项目中,仅有5%真正带来了销售额提升。
体验瓶颈:AI电商面临的挑战与局限尽管前景诱人,但AI电商在实际体验上仍存在明显短板。
生态封闭性是首要问题。
测试显示,豆包存在推荐商品与用户预算不符、未显示折后价格等问题;
Kimi则因跳转路径复杂削弱购物流畅性。
更关键的挑战在于各大平台的生态壁垒:
豆包链接仅导向抖音商城,而夸克对话助手在购物查询中甚至建议用户“前往京东或苏宁搜索”,反映阿里系应用尚未打通内部电商闭环。
算法公平性也引发关注。
专家指出,“AI推荐可能优先展示高佣金商品或平台自营产品,形成‘超级流量卡’,挤压中小商家曝光空间。”
如何平衡商业化与中立性,将成为下一阶段竞争的关键。
大模型固有的“幻觉”问题在电商场景下可能带来更直接的影响,不免会夸大商品不存在的功能或效果。
一旦用户因购买推荐商品遭受了损失,大模型公司也很难像传统电商平台那样进行完善的售后处理。
此外,AI推荐内容滞后,常基于历史数据推送老款产品,如iPhone 16而非最新iPhone 17,影响推荐时效性与可信度。
消费者网购关注价格与保真,AI目前无法有效解决比价与正品保障问题,推荐价值有限。
基建竞赛:平台方的底层能力重构面对AI电商的浪潮,各大平台正在加速底层基础设施建设。
京东和淘宝在这个双11之前,都在集中力量进行平台搜推系统的重构。
在京东集团高级副总裁、京东集团产品委员会主席胡喜的介绍中,
京东为了实现轻购物与慢购物的融合,重写了推荐引擎,将大模型的深层推荐能力与传统搜推的规模化能力进行了融合。
淘宝也在今年改造了数据库和搜索引擎、推荐引擎、广告引擎,让搜推系统在理解用户意图之后,能够找到正确的商品。
数据显示,淘宝复杂语义下搜索相关性提升了20%,推荐信息流点击量提升10%。
阿里巴巴中国电商事业群搜推智能总裁凯夫认为,有了大模型以后,平台就有了比较好的方法做语义的抽象。
“比如用户看过ABC的商品,并不意味着用户对ABC感兴趣,而是对ABC背后代表的某个兴趣、趋势感兴趣”。
京东还训练了一款懂电商的多模态模型,使其能够从图片中判断口红的光泽度,确保系统理解电商商品和用户需求。
天猫总裁家洛将升级为智能态的3.0版本天猫旗舰店,称作“AI时代的超级入口”,要让品牌能够依据AI感知到的用户需求,提供更具个性化展示与服务。
未来博弈:谁将掌控AI电商入口AI电商的发展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入口控制权的暗战。
一方面,豆包、元宝、ChatGPT这样的通用AI助手,在和淘宝、京东、美团这样的垂类平台争夺信息的分发权。
前者想成为AI时代的Google、抖音,后者则想去掉流量中间商,直接成为消费入口。
国外的电商平台也在与AI助理的合作上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
沃尔玛已经与OpenAI和Perplexity都建立了合作关系。
但亚马逊似乎更想将用户留在自己的网站和App中。
这背后,沃尔玛和亚马逊代表了两种角色,前者是零售商,后者是平台和撮合者。
“零售商永远在追逐新的流量,从搜索引擎到短视频平台,再到AI助理,谁能高效帮助其获取流量,谁是理想的合作方。”
淘宝、京东、美团和豆包、元宝也会面临同样的抉择,自己要与AI助理保持怎样的关系。
长远来看,随着AI助理推荐精准度的提升,搜推系统可能会有继续变革的可能,甚至会变成AI助理推荐信息的一部分。
目前,豆包凭借月活1.57亿的用户基础与抖音电商生态支持,在交易闭环建设上领先。
而阿里、腾讯等巨头仍在调整策略,试图通过夸克“C计划”、蚂蚁“灵光”等产品抢占AI电商入口。
这场围绕流量分配与用户决策心智的竞争,可能重塑未来电商行业格局。
随着技术不断完善,基建持续加强,AI有望真正实现从“人找货”到“货找人”,再到“智能体代劳”的消费体验变革。
而这个双11,只是这场漫长变革的起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