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1-3 11:17

长征十号明年发射梦舟飞船!新箭新船齐上天,会淘汰神舟飞船吗?

2025年11月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公布2026年任务规划,长征十号甲运载火箭将托举“梦舟一号”载人飞船完成首飞,这将是新船新箭各自的第一次亮相,标志着中国航天正式迈入“新箭新船”协同发力的新阶段。

这场由“长征十号家族”与“梦舟飞船”构建的技术革命,不仅承载着空间站运营升级的使命,更直指载人登月的核心目标,而服役超20年的神舟飞船,将在这场迭代中面临什么样的“命运”呢?
长征十号家族:从“空间站摆渡”到“月球专车”的跨越长征十号系列火箭是我国为满足近地轨道大载荷运输与深空探测需求研制的新一代运载火箭,由于我国的载人登月计划将主要使用长征十号火箭,所以它也常被称作“登月火箭”,但实际上这一系列火箭的用途很广泛。目前公开的长征十号甲与长征十号两款构型,分别对应不同任务场景,将共同构筑起中国航天的“天地运输新动脉”。

作为率先亮相的构型,长征十号甲运载火箭的核心优势在于“近地轨道高运力”与“任务适应性”。根据2026年任务规划,它将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执行梦舟一号无人首飞任务,其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可达14吨级,远超现役长征二号F火箭的8.8吨。这一运力提升直接带来两大突破:一是可一次性运送7人规模乘组进入空间站,较神舟飞船的3人乘组实现“翻倍式”运力升级;二是能同步搭载更大体积的科学载荷,比如完整的空间实验模块或大型维修设备,无需像以往那样依赖货运飞船分次运输。

更关键的是,长征十号甲在技术上实现了多重创新。它采用无毒无污染的液氧煤油推进剂,相比长征二号F使用的偏二甲肼燃料,不仅彻底消除有毒物质排放,还能降低燃料储存与运输的安全风险;箭体结构采用模块化设计,芯级与助推器可根据任务需求灵活组合,从单芯级到多助推器构型的切换仅需调整接口参数,大幅缩短任务准备周期。

从2025年9月文昌航天发射场的系留点火试验来看,其发动机推力控制精度已达到±0.5%,能在发射过程中实时调整推力,确保飞船入轨精度控制在百米级,为后续载人任务的安全性奠定基础。
而面向载人登月的长征十号运载火箭,则是实现“月球脚印”的核心装备。这款火箭采用三级构型,为芯级一级火箭+两个芯机同等助推器+上面级,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27吨,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7吨——这一数据恰好匹配“梦舟”登月版飞船的重量需求。

它的技术先进性集中体现在“深空探测适应性”上:芯级发动机采用高压补燃循环技术,比冲(衡量发动机效率的核心指标)突破450秒,较传统发动机提升15%以上,能以更少燃料完成地月转移轨道注入;上面级搭载可重复启动的氢氧发动机,可在太空中多次调整轨道,满足月球轨道交会对接与返回地球的复杂变轨需求。
2025年6月进行的梦舟飞船零高度逃逸试验的成功,已间接验证长征十号与飞船的逃逸系统匹配性,为后续载人登月任务的安全冗余提供保障。

长征十号甲专注于近地轨道的“高频次运输”,承担空间站人员与物资的常态化往返任务;长征十号则聚焦“深空探测突破”,为载人登月、小行星探测等任务提供运力支撑。

梦舟飞船:载人航天技术升级到“卓越”的蜕变作为神舟飞船的“继任者”,梦舟载人飞船并非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基于“模块化、可重复、多功能”理念重构的新一代天地往返工具。从2026年首飞的梦舟一号无人飞船,到未来的载人版、登月版,这款飞船的每一项设计都直指神舟飞船的“能力短板”,实现了多维度的突破。

在核心构型与功能上,梦舟飞船采用“返回舱+服务舱”的两舱模块化设计,相比神舟飞船的三舱结构(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不仅减重30%,还能根据任务需求灵活调整。

梦舟飞船近地轨道版本的返回舱直径达4.5米,内部容积是神舟飞船的2.5倍,可搭载7名航天员,且配备可调节座椅、独立通风系统与轻量化生命保障设备,航天员在往返途中的舒适性与活动空间大幅提升。而登月版则会通过增加“推进舱扩展模块”,携带更多燃料以满足地月转移需求,返回舱采用新型防热材料,能承受月球返回时高达11公里/秒的再入速度——这一速度比神舟飞船返回时快40%,对防热技术的要求堪称“航天材料的极限挑战”。
可重复使用技术是梦舟飞船最具颠覆性的创新。神舟飞船虽然也称可复用,但采用了“一次性使用”模式,每次任务后仅返回舱回收用于技术分析,整体任务成本较高;而梦舟飞船的返回舱设计寿命达10次,服务舱部分组件可回收维修后重复使用。其关键技术包括:返回舱采用蜂窝式防热结构,表面的新型碳化硅陶瓷防热瓦可通过“无损检测+局部更换”实现重复使用,无需像神舟飞船那样整体更换防热层;推进系统的发动机喷管采用3D打印一体化制造,结构强度提升20%,且具备多次启动的可靠性;舱内设备采用“模块化集成”设计,故障部件可快速拆卸更换,将飞船检修周期从神舟的6个月缩短至1个月。
据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测算,梦舟飞船重复使用10次后,单次任务成本可降至神舟飞船的1/3,彻底改变近地轨道运输“高成本、低频次”的现状。
在任务拓展能力上,梦舟飞船实现了“一船多用”的突破。除了传统的空间站往返任务,它还具备三大新增功能:
一是“应急救援能力”,可长期停靠在空间站作为“救生艇”,一旦空间站出现故障,能在30分钟内启动返回程序,比神舟飞船的2小时应急响应时间大幅缩短。

二是“载荷运输能力”,返回舱可携带500公斤级的实验样品,且配备专用温控舱,能满足生物、材料等领域的高精度实验需求。
三是“深空探测适配性”,通过更换服务舱模块,可直接改造为登月飞船或小行星探测飞船,无需像神舟飞船那样进行大规模重新设计。
在2026年梦舟一号首飞任务中,除了验证飞船全系统工作状态,还将搭载“空间环境评价设备”与“月球轨道模拟模块”,为后续登月任务积累数据——这意味着梦舟飞船从首飞开始,就已嵌入载人登月的技术链条。
对比神舟飞船,梦舟的先进性更体现在“系统性升级”:神舟飞船的设计初衷是“解决从无到有”,聚焦近地轨道载人飞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而梦舟飞船则是“从有到优”,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追求“经济性、多功能性与深空适配性”。这种差异,恰是中国航天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技术缩影。

神舟飞船的“退场”与“传承”:数年后谢幕,留下的是技术基石当梦舟飞船的优势逐渐凸显,外界难免疑问:已成功执行10余次载人任务的神舟飞船,是否会立即“功成身退”?从当前任务规划与技术逻辑来看,神舟飞船的“退场”将是一个“渐进式过程”,而非“断崖式替代”。

2026年的任务安排已明确神舟飞船的“继续服役”——神舟二十二号、神舟二十三号将分别搭载3人乘组进入空间站,其中神舟二十二号乘组1名航天员将开展超1年驻留试验。这一安排的核心考量有两点:
一是“任务连续性保障”,梦舟飞船尚处于首飞验证阶段,需通过神舟飞船维持空间站乘组轮换的稳定性,避免新飞船技术风险影响空间站运营。
二是“技术过渡衔接”,神舟飞船的成熟技术可为梦舟飞船提供参考,比如生命保障系统的可靠性数据、航天员操作流程的优化经验,都能通过交叉任务实现技术迁移。

但从长期来看,神舟飞船“数年后停用”是技术迭代的必然结果。从经济性角度,神舟飞船单次任务成本约为梦舟飞船重复使用后的3倍,随着空间站进入“长期运营阶段”,每年至少需要2次乘组轮换,使用梦舟飞船可每年节省数亿元成本。
从先进性角度,神舟飞船的3人乘组容量、不可重复使用特性,已无法满足未来空间站“多舱段扩展”“大规模科学实验”的需求,比如梦舟飞船可一次性运送7名航天员开展协同实验,而神舟飞船需分2次任务才能实现。

从科技性角度,神舟飞船的技术架构已接近物理极限,其轨道舱、推进舱的分立设计难以兼容深空探测需求,而梦舟飞船的模块化设计可直接对接登月、小行星探测任务,避免重复研制的资源浪费。
值得注意的是,神舟飞船的“退场”并非“消失”,而是以“技术传承”的方式延续价值。神舟飞船20余年积累的载人飞行可靠性数据、航天员安全保障经验、地面测控体系,都已融入梦舟飞船的设计中——比如梦舟飞船的返回舱姿态控制系统,就借鉴了神舟飞船的成熟算法;地面测控站的信号兼容设计,也确保了神舟与梦舟飞船可共用测控资源。这种“迭代不割裂”的技术路径,正是中国航天稳步发展的关键。

从神舟五号将杨利伟送入太空,到梦舟一号即将开启新一代载人飞行,中国载人航天用20余年时间完成了从“追赶”到“引领”的跨越。长征十号系列火箭的运力突破、梦舟飞船的技术革新,不仅将重塑近地轨道运输格局,更将为载人登月铺平道路。而神舟飞船的“功成身退”,则是技术进步的勋章——它见证了中国航天的起步与成长,也将以“技术基石”的身份,目送新一代装备驶向更远的星辰大海。
未来数年内,当梦舟飞船稳定承担空间站往返任务、长征十号火箭托举航天员踏上月球时,中国航天将真正迈入“新箭新船主导、深空近地协同”的全新时代。
消息来源:《北京日报》11月1日报道《2026年载人航天任务公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长征十号明年发射梦舟飞船!新箭新船齐上天,会淘汰神舟飞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