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1-3 22:45

中国的稀土新规,直接戳中特朗普痛处,这次该轮到美国被卡脖子了

在阅读此文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章内容均有可靠的信息来源,相关信源加在文章结尾
2025年,一则来自中国的政策公告,让全球科技圈与资本市场陷入震动:凡是使用中国稀土开发14纳米及更小制程半导体的企业,无论身处哪个国家,都必须获得中国的逐案批准。
消息一出,美国政府立刻跳出来指责这是“经济宣战”,荷兰阿斯麦、中国台湾台积电、美国英特尔等全球半导体巨头纷纷紧张待命,生怕失去关键材料供应。
反观中国,既没有高调宣扬,也没有全面禁运,只是通过“审批”二字,就撬动了全球经济格局。

为何一项看似“温和”的政策,能让美国如此恐慌?中国这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棋,又如何改写长期由美国主导的全球博弈规则?
中国稀土新政策的威力,不在于“禁”,而在于“控”,这种“逐案审批”的灵活模式,精准卡住了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咽喉”。
从产业链上游看,荷兰阿斯麦是全球唯一能生产EUV光刻机的企业,而其最先进的光刻机制造,离不开中国稀土打造的精密部件。

中国台湾台积电作为全球芯片代工龙头,生产14纳米及以下先进制程芯片,所需的稀土材料同样依赖中国供应。即便是美国本土的英特尔、英伟达,想要研发高性能AI芯片,也绕不开中国稀土。
这意味着,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先进产能”,从此多了一道“中国审批关”。过去,美国习惯用“技术封锁”卡中国脖子,比如2022年禁止阿斯麦向中国出售EUV光刻机,试图阻止中国半导体产业升级。
如今,中国通过稀土新政,让全球产业链从“美国说了算”转向“中国握审批权”,这种权力转移的冲击,远比单纯的禁运更让美国焦虑。因为它不仅影响中国,更波及美国本土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直接触动了美国科技霸权的根基。

更关键的是,稀土并非单一领域的材料,它是现代高科技产业的“维生素”:从电动汽车的电机、可再生能源的风电设备,到国防系统的雷达、人工智能的服务器,都离不开稀土。
中国的“审批令”覆盖整个供应链,意味着美国想要绕开中国找替代,几乎不可能,更换一个芯片供应商或许可行,但要重建整个稀土材料生态系统,不仅需要数十年时间,更要投入天文数字的资金,这对当下的美国而言,根本不现实。
中国此次主动出击,并非突然发难,而是对美国长期“技术霸凌”的合理回应,背后藏着三年多的“隐忍与布局”。

时间拉回2022年,美国为了遏制中国技术崛起,推出全面半导体出口管制:禁止阿斯麦向中国出售先进光刻机,阻止英伟达、英特尔向中国企业供应高性能芯片,甚至要求全球使用美国技术的企业,都不得与中国开展相关合作。
美方声称此举是“出于国家安全考虑”,但明眼人都知道,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技术绞杀”,企图让中国永远停留在中低端制造领域。
正是这次“卡脖子”,让中国彻底觉醒: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依赖外部供应链随时可能被“断供”,只有掌握核心资源与技术,才能掌握主动权。

此后三年,中国一边加速半导体产业自主研发,从芯片设计软件到制造设备,从原材料到封装测试,全产业链发力;另一边则巩固稀土优势,持续扩大产能与加工能力。
数据显示,中国从1995年起就主导全球稀土金属生产,2000年至2010年更是全球唯一的稀土加工参与者,2024年稀土供应量已飙升至35.3万吨,在全球市场的份额超过80%。
这种布局的效果,很快就显现出来:三年前,谷歌前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还自豪宣称“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领先中国三年,这是永恒优势”。

可三年后,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不得不承认,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速度远超预期,“中国造不出AI芯片”的说法完全是荒谬的。
如今的稀土新政,正是中国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反击”的标志。就像战略与国际研究员斯科特・肯尼迪所说:“中国过去几年一直在构建回应美国行动的工具,此次举措既坚定打击美国痛处,又为谈判敞开大门,逻辑完全一致。”
换句话说,美国先动手用半导体管制打压中国,中国现在只是用稀土这张“王牌”,以同样的方式回敬而已。

虽然同样是“管控”,但中国的稀土新政与美国的半导体管制,在策略上有着天壤之别,中国的手段更精准、更合法、也更具“杀伤力”,而美国的做法则暴露了其霸权思维的弊端。
从覆盖范围看,美国2022年的半导体管制,主要针对少数与中国有合作的企业,如阿斯麦、英伟达,且仅限先进制程领域,影响范围相对有限。
而中国的稀土新政,覆盖的是全球所有使用中国稀土的半导体企业,从光刻机制造到芯片生产,全产业链无一幸免,这种“全方位管控”让美国无法通过“找替代”规避影响。

从合法性与灵活性看,美国的管制高调且生硬,直接以“国家安全”为由禁止贸易,容易引发其他国家的反感,也给中国留下了“反对技术霸权”的道德高地。
反观中国的新政则采用“逐案审批”模式,并非全面禁运,既符合国际贸易规则,又能根据企业所属国家的态度灵活调整。
对友好国家的企业,审批可以放宽。对美国等试图打压中国的国家,审批则可收紧,既精准打击对手,又为后续谈判留足空间,展现出高超的博弈智慧。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反击不仅限于稀土领域。针对特朗普此前对停靠美国港口的中国船只征收港口费,中国也针对性地对美国船只征收报复性港口费。
但与美国不同的是,中国的政策不会让成本转嫁到国内消费者身上,美国征收中国船只港口费,最终会导致中国出口商品涨价,由美国消费者买单。
中国征收美国船只港口费,影响的是美国出口企业,最终会减少美国的出口需求,反而让美国经济雪上加霜。

正如分析指出的:“特朗普政府持续低估中国,却很少考虑政策选择的二阶和三阶效应,而中国向来愿意采取直接且精准的行动。”
这种“精准打击、合法合规、留有余地”的策略,让中国在博弈中占据了主动,也让美国的反击显得苍白无力。
中国稀土新政的深层意义,远不止“反击美国”那么简单,它标志着全球博弈格局正在发生历史性转变:中国不再是被动应对制裁的一方,而是开始主动书写游戏规则。

对美国而言,这种规则转变的冲击是致命的,因为它恰好击中了美国经济的“命门”,人工智能。
当前,美国经济看似繁荣,但这种繁荣完全是“虚胖”:超过35%的市值由苹果、微软、英伟达等“七巨头”支撑,而这些企业的高估值,又完全依赖人工智能产业的繁荣。
而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稀土。无论是AI芯片的制造,还是数据中心的服务器,都需要稀土材料提供支撑。

这也是美国政府为何反应如此激烈的核心原因,失去中国稀土供应,美国经济的“支柱”就会崩塌。
中国通过稀土新政,不仅掌握了高科技产业的“材料命脉”,更在全球博弈中树立了新的规则标杆:未来,各国想要参与全球半导体与高科技产业竞争,就必须尊重中国的规则,不能再像美国那样随意搞“技术霸凌”。
从“美国制定规则,中国被动遵守”到“中国主动制定规则,美国被迫适应”,这场由稀土新政引发的博弈,正在重塑全球经济与科技格局。

未来,随着中国在更多核心领域掌握主动权,全球博弈的规则还将继续改写,而美国主导的旧秩序,也将在这场变革中逐渐走向终结。
这不是中国的“经济宣战”,而是全球格局回归公平与合理的必然结果,毕竟,用美国对待别人的方式回敬美国,本身就是对霸权最好的反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的稀土新规,直接戳中特朗普痛处,这次该轮到美国被卡脖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