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1-4 08:50

美国女导演成功突围XR领域,VR视界180度,女性创作如何叩击人心

现在全球用VR的人早就超过1.7亿了,未来几年这个市场规模据说能冲到670多亿美元,热度不用多说,但光有技术参数堆料可不够,真正能留住人的,还是藏在代码背后的人心温度。
今天就聊聊两位女性创作者,她们用VR讲故事的方式,说不定能让你重新看懂这项技术。

技术铺路,VR创作的硬核实操美国导演夏洛特・米克尔博格搞出来的《冒险》系列,算是VR圈的诚意之作。
这是苹果VisionPro平台的独家内容,五集片子专门拍极限运动员的日常,戴上头显仿佛跟着运动员一起登山、探水下世界。

为了这片子,团队专门定制了拍摄设备,8K立体3D摄像机,双镜头能覆盖180度视角,既让观众能自由转头看四周,又不会晕乎乎的。
本来想,技术够顶了作品肯定差不了,但后来发现没那么简单,VR后期制作比2D复杂多了,镜头细节要做大量特效,还要解决立体视差的问题。

有些剪辑在监视器上看着挺流畅,一戴头显就觉得节奏太快,根本抓不住剧情重点。
米克尔博格算是摸透了门道,她知道180度拍摄比360度更实用,因为大家看东西大多只关注前方区域,这样既能集中分辨率,还能让创作者更好掌控观众的视线。

聊完极限叙事,再来看看XR艺术家谢晓兰怎么让古典艺术“活”起来,2019年拉斯维加斯CES展上,她和荷兰馆合作的《夜巡》VR项目,把伦勃朗的名画变成了可进入的虚拟空间。
她特意盯着正面视角做设计,既要还原原画的细节,又要让观众有“走进画里”的感觉,这种把静态艺术变成动态体验的玩法,确实比单纯看画展更有代入感。

暗藏隐忧,VR作品的存续难题VR创作不光前期难,后期的存续问题更让人头疼,谢晓兰就提到,XR作品的生命周期全看软件公司的脸色。
公司愿意保留软件、继续开发,作品就能活下去,要是公司放弃了,再优秀的作品也只能消失,这种情况在行业里不算少见,早期有些VR艺术作品,就是因为平台停服,现在根本找不到了。

无奈之下,谢晓兰只能自己想办法,她会把旧的VR头显捐出去,或者借给那些接触不到这项技术的人,创作时,她还特意加入很多自然元素,想给冰冷的科技体验加点“烟火气”。
很显然,这种被动的应对方式,根本解决不了行业性的保存难题,没有统一的保存标准,创作者的心血就像随时会被风吹走的沙子,太没安全感了,除了存续问题,技术门槛也拦住了不少人。

米克尔博格就说,她做作品时,必须保证3D模型、材质这些东西在不同软件间来回转换时不丢失质量,对很多小团队来说,光是搞定这些技术细节,就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
之前听说有个独立VR团队,就是因为后期处理不过关,项目硬生生拖了大半年,最后效果还打了折扣。

女性突围,打破偏见的温暖叙事在VR这个偏男性主导的领域,女性创作者想站稳脚跟并不容易。
谢晓兰就有过尴尬经历,2015年参加一场VR会议,她问专家该学什么软件进入这个领域,对方居然说“Unity对你太难了,学Adobe就行”,旁边的男性还跟着起哄。
换别人可能早就打退堂鼓了,谢晓兰直接回怼“我12岁就开始编程了”,这份底气真让人佩服。
米克尔博格也感受到了行业的性别壁垒,她觉得很多女性之所以投身XR领域,就是厌倦了传统电影行业的各种限制,想在这个新兴领域找到更平等的创作空间。

这种选择既需要勇气,更需要实力,现在全球XR领域的女性创作者占比不算高,但像米克尔博格和谢晓兰这样的创作者,用作品证明了女性在技术与艺术融合上的独特优势。
她们的创作都有个共同点,那就是“以人为本”,米克尔博格做设计,始终追求操作简单,让普通观众也能轻松进入作品世界。

谢晓兰则专注于用VR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她坚信这项技术能把人带到“另一个世界”,无论是隐喻层面还是实际体验,这种力量都能建立真实的共情。
如此看来,技术只是工具,创作者的初心才是作品的灵魂。

人文为核,VR的终极价值所在聊了这么多,其实VR技术的终极价值,从来不是8K分辨率或者180度视角这些参数。
米克尔博格的《冒险》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它让观众感受到了极限运动员的热血与坚持,谢晓兰的《夜巡》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是因为它用新技术让古典艺术焕发了新生。

这些作品成功的关键,在于创作者没有被技术绑架,而是用技术传递情感、讲述故事,毫无疑问,XR技术给创作者带来了很多机遇,但也伴随着挑战。
技术门槛、存续风险、性别偏见,这些都是行业要面对的问题,但只要创作者守住人文温度,用真诚的故事打动观众,技术就能成为连接作品与人心的桥梁。

毕竟,观众戴上VR头显,想要的不是冷冰冰的参数体验,而是能触动内心的情感共鸣,现在VR技术还在不断发展,未来会有更多创作者加入这个领域。
如果让你做一部VR作品,你会讲什么故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说到底,VR头显能框住180度的视界,却框不住创作者的想象力和人文情怀。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美国女导演成功突围XR领域,VR视界180度,女性创作如何叩击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