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靠送外卖打下江山?其实真正竞争战略,是把高频做成了生态
2025年,阿里带着高德地图、10亿补贴、芝麻信用杀进到店市场,抖音拿着流量和短视频疯狂抢食,结果呢?美团二季度到店订单还涨了40%。为什么?
因为美团早就不是在做“交易”,而是在建“生态”。它用一个最不起眼的东西——高频刚需,织了一张谁都撕不开的网。
今天我就掰开揉碎讲讲,美团是怎么把“点个外卖”这种小事,变成别人抄都抄不动的护城河。
一、高频不是优势,而是“钩子”
很多人以为美团赢在外卖规模大。其实错了。
外卖真正的价值,不是赚那几块钱配送费,而是——每天让用户打开App 2.3次(数据来自美团内部运营报告)。
你想想:
早上点杯瑞幸,中午叫个黄焖鸡,晚上给娃订份儿童餐……
一天三次打开,顺便看到附近新开了家火锅店、酒店特价、美容团购……
用户不是来“消费”,是来“过日子”的。
这就是美团最狠的地方:用外卖这个“钩子”,把用户牢牢钉在自己的生活场景里。一旦你习惯在这解决一日三餐,顺手订个电影票、约个按摩、订个酒店,就成了自然动作。
对比一下:抖音推本地生活,靠的是“刷到种草”;高德推“扫街榜”,靠的是“导航顺路”。但它们缺一样东西——日常打开的理由。没人会为了找一家餐厅,天天打开地图或短视频App。
而美团,你不用它,饭都吃不上。
二、一个“必吃榜”,串起整个生态
今年9月,美团重启“品质外卖”,把1400家“必吃榜”餐厅、30家“黑珍珠”直接接入外卖。表面看是提升外卖档次,实则是一步大棋。
怎么玩的?
对用户:原来只能堂食的高端餐厅,现在在家也能点。体验升级了,黏性更强了。
对商家:堂食淡季时,靠外卖保底营收;高峰期时,用“必吃榜”标签引流到店。线上线下互相导流。
对平台:外卖GMV涨了,到店核销率也高了,广告和佣金双收。
更绝的是,美团用AI大模型清洗点评内容,把“刷好评”的店踢出去,只留真实复购高的。结果用户信任度飙升——榜单不再只是推荐,而是承诺。
这哪是搞活动?这是在用高频外卖,反哺低频但高利润的到店业务,再用优质供给拉回高频使用,形成闭环。
三、生态不是口号,是“数据+履约”堆出来的
很多人只看到美团发券、搞榜单,却看不见背后两座大山:
数据飞轮:每一笔外卖、每一笔到店、每一次搜索,都在喂养它的推荐算法。你知道用户几点饿、爱吃什么口味、愿意为哪家店多走500米……这些数据,抖音没有,高德也没有。
履约网络:美团有700万骑手,覆盖全国2800多个县。这意味着什么?哪怕你在县城点一份螺蛳粉,30分钟也能送到。而阿里靠蜂鸟+饿了么,抖音靠第三方配送,在下沉市场的响应速度和成本控制上,根本拼不过。
高频带来数据,数据优化推荐,推荐提升转化,转化反哺履约——这才是生态的底层逻辑。
四、给所有创业者的提醒:别只盯着流量,要看“使用频率”
现在一堆本地生活项目,开口闭口“私域”“KOL种草”“短视频引爆”,但用户一个月才用你一次,怎么跟美团比?
记住:流量决定你能跑多快,频率决定你能活多久。
美团不怕你烧钱,就怕你不高频。
你补贴10亿,用户用完就走;
美团不补贴,用户天天回来——因为生活离不开。
真正的壁垒,是让用户觉得“没你不行”
美团从来没说自己要做“最大的平台”,它只做一件事:
让你觉得,今天不吃它送的饭,这一天就不完整。
高频刚需,听起来土,但正是这种“土办法”,筑起了最深的护城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