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反、无反相机为什么都采用可换电池的设计,而不采用内置电池?
很多电子产品现在都是不可更换电池的设计,最典型的就是手机。还有例如音乐播放器、录音笔、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等,这些产品都是内置不可拆卸电池的设计。没电了,只能通过充电器充电,或者直接连接一个充电装置边充边用。如果电池削减太严重了,又不想更换设备,只能到维修店拆机换新电池。但是,摄影爱好者们却都知道,照相机一直是可换电池设计,从来没有出现过内置电池的机型,不仅仅是单反、无反微单相机,就连卡片相机、运动相机都是这样的设计。这是为什么呢?其实,上述那些电子产品原来也是可更换电池的设计,都设计有电池仓、专门的电池或者使用通用电池。例如曾经的磁带随身听,即使是超薄设计的机子,也是使用口香糖镍氢电池;曾经的手机也采用可换电池设计;曾经的笔记本电脑采用长条可拆卸电池设计。
然而,随着电子产品设计理念的“进步”,可拆卸的电池设计在大多数电子产品上被改变,变成了与机器一体化的不可换设计。为啥要这么干?能换电池岂不是更符合用户需求吗?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克服电量焦虑,多备两块电池就可以解决长时间外出使用的问题。厂商给出的理由无外乎如此:
1.为了设备外观设计更为一体化,更美观;
2.为了进一步缩减设备体积;
3.为了设备防尘、防水功能需求;
4.为了提倡环保理念......
这些理由看上去都冠冕堂皇,但却又都那么苍白无力。真实的原因其实大家心里都跟明镜似的:就是为了用电池寿命卡住设备整体使用寿命,推进设备的更新换代,促进消费者购买新机。毕竟赚钱才是厂商最大的动力,都守着旧机器长期使用,厂家还怎么提高营收和利润呢。
然而,相机厂商为何这么“良心”?几乎所有相机产品都保留了可更换电池的设计,难道相机可以不考虑防尘防水?可以不考虑体积缩减?厂家不想让大家加快换新机的节奏?
其实不然。相机厂商固然也可以采取一体化电池的设计,但如果真这么做了,恐怕会造成自掘坟墓的后果。因为相机这种产品具备独特属性和定向的用户群体,实在不适合不可换电池设计。
1.工具属性。无论是何种相机,其根本属性都是工作用途的工具,并非消遣娱乐的物件。工具就是要突出实用、耐用、持续用。相机的工具属性决定了其需要适应各类工作环境,且不追求高频率更换升级,更无需追求所谓的极致美观,好用、耐用就是它最大的目标。使用可换电池设计符合工具的基本属性。
2.户外属性。相机的使用环境虽然有一部分也是在室内,但更多情况下是需要支持外出携带使用的用途。无论拍摄风光题材,还是拍摄户外人像,亦或者拍摄纪实场景,新闻、体育等用途,都是在室外使用,而室外工作就不能够及时充电,也不方便连接电源,必须保留可换电池的设计,让多块电池为摄影工作持续开展做好保障。
3.高强度属性。很多摄影拍摄过程都是非常持久的,需要更多电力作为机器的续航保障。例如拍摄一场商业活动,很多时候都需要高频率拍摄半天之久,一块电池,即使电量再大,也很难撑得下来,必须要更换电池。如果厂商将相机设计成不可换电池,那么就是对用户的极大不尊重,必然造成大量客户流失。
4.耐久属性。相机的换机、升级频率本身就没有手机和其他电子产品那么高,其设计寿命就高于这些普通电子产品,厂商也不奢望买一台上万、上两万的全画幅相机用户每年或每两年就换机器。从快门理论寿命、机身坚固度这些方面都可以体现出其耐久寿命的设计理念。相机厂商赚钱的重点并不在机身,而是镜头,只要用户买了自己牌子的相机,必然会在镜头上投入更多,这才是关键。
所以,基于这些原因,相机厂商还是保留了可换电池的设计,而且未来估计大概率也不会取消这样的设计,他们顶多在电池的兼容性上做些文章,例如有些厂家是不允许用户使用副厂电池的,使用副厂电池会产生一些机器bug,或多或少影响使用体验,从这一点上也充分暴露出厂商并非真良心,保留这种设计只不过是产品属性导致的无奈之举。
如果未来某相机采用了不可换电池设计,您还会买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