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评赛︱别让“摇一摇”广告摇掉了用户的耐心和信任
潮新闻客户端 潮评赛选手 陶芯冉近日,广州地铁APP乘车码因频繁弹出“摇一摇”广告引发热议。通勤高峰时段,乘客手持手机准备扫码过闸,却因轻微晃动就跳转至广告页面,不得不先处理广告才能乘车。这番窘境,表面是“电子路障”,背后其实是一种新型的“电子绑架”。
“摇一摇”广告的核心症结,是利用技术手段实质性剥夺用户自主选择权,它通过捕捉手机轻微晃动,将无意识动作曲解为“同意”的指令,严重侵害用户权益。在商业APP中,此类乱象十分普遍,比如“摇一摇领钱”广告极具迷惑性,用户触发后需经历多次页面跳转,耗费大量时间完成任务,最终往往仅获得小额优惠券或无实际价值的福利,所谓“领钱”实为诱导用户停留的噱头。
点开各种社交APP时,手机轻微晃动就可能跳转至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甚至音乐APP播放过程中也会突然触发跳转,打断用户正常使用流程。部分广告的关闭按钮还形同虚设,多个虚假“退出”图标让用户陷入反复跳转的困境,根本无法返回原应用。而当这种行为发生在公共服务类APP上时,性质更为严重,已不再是简单的商业推广,而是对公众基本权利的系统性轻视,将公共服务的便利性异化为一场精心设计的“电子绑架”。公共服务的数字化进程,核心在于“以用户为中心”,这意味着技术应当用于赋能而非设限,用于解放用户而非将其困于无形的流量牢笼。
各类APP追逐流量无可厚非,但“摇一摇”等模式往往逾越合规底线。公共服务平台的商业探索更需谨慎,任何创新都必须在《广告法》等法规框架内进行,绝不能以牺牲用户体验为代价。这也对行业监管和相关细则的完善提出了迫切要求。监管部门需对“摇一摇”等侵入式广告出台明确规范,为商业行为划定清晰红线,让监管有法可依。同时,平台应建立有效的用户反馈机制,将系统性提升用户体验作为核心责任,而非将问题解决的成本转嫁给用户。
归根结底,公共服务数字化的健康发展,关键在于找到商业变现与公共属性的平衡点。技术理应服务于人、弘扬人本精神,而非成为困扰人的工具。网友们的诸多设想恰恰诠释了这一点,比如建议将“摇一摇”功能与12306合作,在抢票高峰期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候补提醒或余票刷新服务;或是针对视障人群,通过“摇一摇”触发语音导航、功能解读等无障碍辅助,让技术真正贴合特殊群体需求。而不是让“摇一摇”广告不仅晃掉了用户的耐心和信任,更摇歪了公共服务应有的价值秤杆。
(作者系浙大城市学院学生)
2031 人正在交流
#潮评别光吃瓜,输出高见;青评出击,不平就鸣。潮评大奖等你来拿。
“转载请注明出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