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边疆省份同时传来大消息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三个边疆省份同时传来大消息。
内蒙古、新疆、西藏,这三个很多人眼里遥远又陌生的边疆省份,正在扛起中国能源逆天改命的大旗。
先说内蒙古,最近这里放出一个“王炸”——我国第四代核裂变反应堆,钍基熔盐堆,正式建成并实现了钍铀转换。
这个突破有多炸裂呢?
传统的核电站,就像一个挑食的孩子,它只认天然铀中占比极低的铀-235,而且是名副其实的“喝水大户”,必须傍海而居,依靠大量的水来冷却。
这就导致两个战略缺陷:
第一,课本上说我们是“铀贫国”,铀资源超过70%依赖进口,脖子随时可能被卡。
第二,你只能把核电站建在沿海地区,这就极大地限制核电的战略部署。某个小岛早就瞄准了我们的三峡大坝或者沿海核电站。
而这次突破的钍基熔盐堆,彻底颠覆了这套逻辑。
简单科普一下:钍基熔盐堆使用的是液态燃料,而不是固态燃料棒。
更关键的是,它吃的是钍。钍本身不能直接裂变发电,它被中子轰击后,会转化为高效裂变燃料铀-233,然后再持续燃烧发电。
这就是神奇的“钍铀转换”,堪称核电领域的“点石成金”。
为什么这是“天降国运”?首先中国缺铀不缺钍,光是内蒙古白云鄂博矿,探明储量就有22万吨,远景储量超100万吨。
理论上,如果能高效利用,中国的钍资源量可以支撑核电发电超过两万年,现在是公元2025年,而这些资源够我们用到20250年。
而且,由于熔盐堆的特点是常压运行,负温度系数,事故时燃料凝固,它不再需要大量的水冷却,我们可以从从容容把它部署在内蒙广阔的戈壁滩,这对于新形势下的能源安全,至关重要。
还有一点,这种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的新一代核电技术,当然也可以用在未来的核动力航母、核潜艇这些国之重器上,无论是军用还是民用的想象空间,都是巨大的。
说完内蒙,再看新疆。
为什么前段时间新疆70周年大庆,出现了罕见的高规格,最高层亲自入疆并出席活动,在建国后这是第一次。
而且今年新疆计划实施重点项目500个,总投资3.47万亿元,国家为什么拼命往新疆砸资源?
一个肉眼可见的趋势是,在AI时代,拼算力拼到尽头,其实是拼电力。
一台EUV光刻机年耗电1000万度,ChatGPT每天“喝”掉50万度电,都要求电力资源极其充沛而且永不中断。
而新疆拥有全国六分之一的国土面积,能装下17个韩国。
这里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几乎可以说是“用不完”。
去年新疆电网新能源发电量已经达到1161.6亿度,增速高达30%。
新疆新能源新增的装机规模,竟然比2021年增长了近40倍。
而新疆,从张骞出西域到左宗棠抬棺西征,这里承载的从来不只是领土,而是中华文明最坚韧的开拓基因。
然后是西藏,三大超级工程川藏铁路、新藏铁路、雅江水电,总投资接近2万亿,这绝不是简单的民生工程。
西藏高原是亚洲水塔,有1500多个湖泊,11000多条冰川,4600多亿立方米的储水量。
这意味着什么呢?西藏的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2亿千瓦,但目前的开发率还不到4%。
一个雅江水电就相当于3个三峡电站,能满足3亿人一年的用电量,西藏水电的未来不可限量。
未来,结合我国全球领先的特高压输电技术,西藏的水电能以不到0.01秒的延迟,穿越数千公里到达东部沿海地区工厂和数据中心。
所以西藏不仅是世界屋脊,还是电力高地。
那么,西藏的水电、内蒙的核电、新疆的光伏风电,这三张王牌凑到一起,会怎么改写能源版图?
对我们国家来说,短期内能源自给率会大幅提升,摆脱对进口化石燃料的依赖。
未来如果钍堆商业化、新疆光伏规模化、西藏水电全面开发,中国可能成为全球第一个“电力帝国”。
注意这不是简单的能源转型,而是工业版图的重构。
围绕新能源重新构建的工业体系,是当前全球工业体系的终结,同时我们利用几乎免费、几乎无限的电力资源,可以驱动并掌握人工智能产业的话语权。
简单推演一下,到本世纪末,多到用不完的电力,可以用来从雅鲁藏布江和北冰洋抽水,也可以进行超大规模海水淡化,或者支撑人类大规模地进入太空。
最后让我们回到现实,前面说的一切有一个底层逻辑。
也就是中国工业的最大、也最难以模仿的优势——所有技术领域都在相互促进,形成正向循环。甲领域进步带动乙,乙带动丙,丙又回头反哺甲,最终各个领域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比如水电,西藏高原水电站能建起来,靠的是强大的基建能力,而基建又受益于钢材、机械技术的进步;
新疆的光伏风电需要大规模的工程能力,也需要储能来平滑输出,这又和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技术挂钩——宁德时代们的电池创新,让大规模储能成为可能。
其他例子也比比皆是:航母需要先进造船业,歼-20依赖材料科学,连DeepSeek这样的AI模型也靠算力支撑,而算力根源是电力。
这种规模效应和创新外溢,让我们我们的技术进步不再是线性堆积,而是指数级爆发。
一旦领先,优势会自我强化,赢家通吃。
而这个过程中,最令人意想不到、也是最精彩的一环。就是这次核电钍铀转换的突破,实际上来源于我国稀土提纯技术的进步。
徐光宪院士的串级萃取理论,原本用于分离稀土,后来被用来提纯锂-7和钍,让熔盐堆燃料纯度达到99.999%。
反过来,钍堆发展又催生了对钍的需求,促进稀土开采中的钍回收,降低成本,形成产业链闭环。
一个看似与核能毫不相干的稀土化学分离理论,竟然成为了第四代核电“王炸”的底层地基。
更让阿豹动容的是,早在2008年,徐光宪院士就曾上书,呼吁加快推动我国钍资源保护利用,他指出内蒙古白云鄂博的稀土资源存在浪费,钍的利用率为0。
如今,钍堆成功了,钍从“废料”变成“国运级战略资源”,徐院士的远见也终于照进现实。
所以,当我们为核电“换道超车”欢呼的时候,不要忘记那些基础科学和技术领域的老院士、老专家。科学是场接力赛,真正的国运,背后是这些幕后英雄,一生的坚守与奋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