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巢:三峡带动中国水电腾飞②|大国机电梦(6c)
东方电气,有没有实现使命,“1958年10月14日四川报的头版头条”是值得读一下的,“当今中国最大,未来世界领先”,这个实现了。第一个是老一辈领导人当时在西南的战略布局实现了;第二个是东电作为承担这个战略布局的使命实现了;第三个就是从水电发展角度看,可以在白鹤滩电站达到顶峰。
为什么机组要从80万提高到100万?我觉得机组容量的决定主要取决于资源禀赋,还有就是投资的特性。白鹤滩为什么有这个资源禀赋了?一是因为白鹤滩是个狭长的库区,它必须以最小的厂房布置最多的机组;第二个是技术水平、设计制造是否能达到,现在我们两家都可以达到;第三个是从总容量国家的投资能力,未来收回投资的能力,经济性也是合适的。
三峡机组转轮出厂发运
与地质条件有关吗?有关,从正面影响角度,看允不允许装这么大机组,这个必须要具备;另从负面条件,看会不会造成什么破坏,白鹤滩机组是两台机组一个出水,入水是一台机组一个,白鹤滩电站设计还是很精妙的。
第三个大的方面,我们怎么看待三峡?众说纷纭,从搞水电和产品的角度,我认为是利远远大于弊。从施工的角度,我是整个的过程都参加了,整个技术都提高了,三峡机电工程是有保障的。三峡通过这个过程,走完了一个引进消化吸收,上台阶,再上一个台阶的过程。东电在各种技术上得到了很大提高。
你问东电和哈电是什么关系?哈电是老大哥,给了东电很大的支持,比如建厂时图纸都是整箱的过来。我们在市场上可以竞争,但在技术上我们相互支持。从试验台角度,哈电试验台比较多,都是不锈钢的。
要说起来,东电的思维和哈电思维理念不一样。东电的市场理念更强一些,竞争意识也强些,但必须承认哈电过去的沉淀对他们的影响更多。比如说:三峡右岸转轮是东电先搞出来,哈尔滨就停滞了,我认为他们不是没有能力,而是观念的问题。此外,机组设备硬件条件不如东电。
2001年我提出个目标:尽快准备条件向年产1000万千瓦进军。还说了一句话是:发电设备不是夕阳工业。大家觉得发电机组没前途了,当时的发电产量很低。这期间我做了这样几件重大的事情:第一是技术改造,我说所有的钱都可以省,但技术改造的钱不能省;第二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什么都可以买差的,机床不能买差的,包括测量设备;第三抓紧时间,趁国外制造业在削减,抓紧时间买二手设备,比如那个350米重型卧车,过去卖几千万,我当不到一百万买回了,还买了大批机组,机组基本都是新的。第三就是人员储备,我当总经理的第一天,我们培养的唯一一位博士杨建明,提出了辞职,这件事情刺激了我,他去了清江公司后找了他们领导,三赴武汉,都没请回来。我培养的人,专门搞转轮的离开了,我很伤心。由此我下决心要提高技术人员待遇,采取的方式是,搞个特殊津贴,降低一部分工人工资,加到技术人员身上。我和工人沟通,要留住研发人员,工人都表示理解。紧接着是双通道,我们要摒弃官本位,不能都当官,要有人搞技术,200名副主任工程师和主任工程师,后来叫“百骨精”百名骨干精英。
三峡机组安装
在推进的过程中,我定的基本调子是:“百骨精”产生于四个队伍,设计开发队伍、工艺队伍、市场队伍和生产队伍,每个队伍都应该有,但是比例和要求不一样。这个事情推进很难,每个人我都亲自过目了,我要承担责任,我没有私心的在做这件事,最后我们做了一台节目,效果非常好,留住了人才。人才储备、设备储备、技术研发储备都跟上了,2004年我们一下子抓住了所有机遇。
三峡机组安装
后来我对大家说:我们做水电的,人才最重要,生产车间的技师很多,我提出了“工人也可以当工程师”,开了先例,很多工人都在车间走上了领导岗位。然后还推进了个“工艺方法和工厂改进以个人命名”,这也是一种激励方式。在建立企业文化上也花了很大精力,我提出“与时俱进,追求卓越”,“造一台机组,树立一座丰碑”,企业文化是要把我们发展的经历和过程展现出来,不能生搬硬造,要深入人心,要大家认可。我们搞的管理文化,就是“规范、明确、高效”,管理制度要真正起到管理的作用,把制度表格化,按制度来,少文字描述。在党务方面,党的工作就是“领队、护航、断后”。党是领导企业往哪个方向走,要创造条件,要护航;断后就是在企业改革中有些事情需要党委去做,比如说下岗分流,做好生活保障。
提出如何发展的问题,比如和法国的公司合资,只投了400万美金,我们接了70多亿的订单,分到的利润是8个亿。
三峡转轮出厂
坦白地说,这些都是三峡机组给我们带来的变化,水电是细水长流嘛。
哈电和东电,有人误认为是父子关系,其实是兄弟,1958年是整建制配齐的。目前这两家企业我认为现在实力相当,但在贯流式机组确实东电强些。充气式机组哈电略强,但在中国没有施展空间。电机也相当,在国外机组方面,东电远远超过哈电,容量和台数都超过。因为三峡提升整体实力后,我们真正走出了。
作者与朱元巢在东电集团合影
有一次陆延荪老部长来参观,到小机床车间,他吃惊发现都是数控机床,说哈尔滨在搞什么呀?他当场打电话给哈电,叫他们来学习。他们来学习了一周,我们两家技术一直是有交流的,只在市场有竞争。
我曾和三峡集团卢纯董事长说,我马上要退休了,有些感想:第一,我很荣幸这辈子做了水电人;第二,很荣幸和你们三峡一起做了水电。这么多年走过来,我们看到了中国水电从低潮走到了高潮,从依靠国外支持走到了自主创新,从国内走到了国外,从小容量走到了巨型容量,从小电站走到了超大型电站。我这一辈子,值啦!
#头条媒体人计划#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