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O从印度成功转走7000亿?大批外资企业撤离,莫迪已尝到苦果?
曾经是印度年轻人手中最常见的中国手机品牌,如今却站在了印度“外资撤离”风暴的中心。2024年开始,关于“VIVO从印度成功转走7000亿卢比”的传闻炒的沸沸扬扬。有人说这是一次“神操作”,也有人讽刺印度“重拳打击”反而逼走了金主。但当我们拨开舆论的烟雾,才发现事情远比一笔资金转移复杂得多。VIVO到底转走了什么?谁又真正为这场纠纷买了单?
一场看似“资金外逃”,其实早有前因后果“7000亿卢比”,这个数字听起来足够惊人。一度引发印度舆论对“中资企业洗钱”的舆情风暴。但如果我们认真梳理事件脉络,会发现这并不是2024年某场“金蝉脱壳”的戏码,而是一个早在2022年就已埋下伏笔的过程。
根据印度执法局(ED)2022年提交的调查文件,VIVO确实存在大规模向海外汇款的记录,其中至少6200亿卢比是在2022年之前完成的。
这些资金主要用于支付进口手机元器件的采购费用,收款方包括中国的舜宇光学、比亚迪电子等长期合作供应商。VIVO方面也在官方说明中强调,这些交易是“正常合理的商业采购”,并非所谓的“非法转移利润”。
问题真正爆发在于印度政府对这些资金流动的定义。自2022年起,印度当局以涉嫌违反《外汇管理法》和《防止洗钱法》为由,冻结了VIVO印度公司119个账户,总额达46.5亿卢比。并指控VIVO通过23家分销商隐瞒母公司控制关系,利用“虚报成本”方式将利润转出。
局势在2023年进一步升级。10月,印度警方逮捕了包括一名中国公民在内的四名VIVO印度高管。
到了2024年,调查方将涉案金额追加至7000亿卢比。所以外界所理解的“成功转走7000亿”,其实只是印度执法机构将所有历史汇款总量归为“涉嫌非法”,而非企业在短期内突击撤资。
这是一个法律定义与企业正常经营之间的模糊地带,也正是中资企业在印度屡屡踩雷的症结。
但是这场风波已经让VIVO在印度的形象受到重创。企业对外沟通逐渐减少,渠道经销商开始转向其他品牌,部分合作伙伴陆续终止协议。
想“印度制造”,却把外资吓跑了?VIVO并不是唯一一个“选择离开”的外资角色。近两年,包括小米、OPPO、传音等多家中国品牌都不同程度收缩在印业务。就连三星、诺基亚等非中资企业,也开始重新评估印度的投资回报。
从数据上看,问题已经浮现。印度2024财年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FDI)出现下滑,尤其是制造业相关投资,从2022年的高点回落近30%。这在“印度制造”口号喊得最响的几年里,显得格外刺眼。
很多企业在离开时都没有公开发声,但私下反馈却有一个共同点:不确定性太高。
“今天批文能批,明天就可能被叫停;今天说可以合资,明天就换了监管口径。”这是一位不愿具名的中资企业高管对印度营商环境的评价。
印度政府推动的“分阶段制造计划”(PMP)和“生产激励计划”(PLI)本意是扶持本地制造,鼓励外企带技术、建工厂、培养工人。
但问题在于,当这些企业刚开始回本,政策就开始转向,要求本地化控制,甚至用行政手段干预高管任命、市场分销,这就让企业不得不质疑合作的可持续性。
有印度学者私下承认,这样做的确短期内能扶持本地企业,比如塔塔、Micromax等,但长期看,会影响印度整体的外资吸引力。
尤其是对那些想要在印度建立完整供应链的企业而言,法律和政策的模糊性就是最大的成本。
VIVO在印度的遭遇,其实是一个缩影。它揭示了一个更大的问题:印度在试图留住制造业,却没有给资本一个可以安心扎根的土壤。
中国企业退场,印度真的赚到了吗?表面看,印度的确在逐步“掌握主动权”。越来越多的本地厂商拿到了政策支持,一些中资品牌的市场份额被印度品牌、韩国品牌瓜分。
但数字背后,利润并没有真正留下来。
以VIVO为例,其在印度设有多条完整产线,雇佣数千印度工人,带动了周边组件供应、物流运输、零售分销等多个环节。一旦企业撤资,这些产业链条就会断裂,留下的是失业和废弃产能。
再看更宏观的数据,印度制造业在GDP中的占比这几年几乎没有明显提升,始终徘徊在15%左右。相比之下,中国制造业占比依然稳定在27%以上。这说明,制造能力并不只是“把工厂建起来”那么简单,还要靠制度、人才、供应链、金融服务等多重支持。
而VIVO的“撤资”,也并不是简单的资金转移那么轻松。企业必须面对货币兑换、税务审查、司法程序等一系列流程。能够顺利将7000亿卢比“安全转移”,既是企业合规能力的体现,也折射出它早已做好了“退场规划”。
对于印度而言,这种“撤资潮”的长期隐患正在显现。外国资本原本希望借助印度人口红利、政策刺激进入新兴市场,但现在却要考虑是否“得不偿失”。
印度政府虽然嘴上继续喊欢迎外资,但实际行动上却越来越倾向“主权优先”“本地化优先”。在这样的氛围下,谁还愿意扮演那个“搭台唱戏”的角色?
结语VIVO离开的是印度,但留下的是一张仍在飞扬的账单。外资的离去,不只是一个企业的选择,更是一种信号:市场可以开放,合作可以共赢,但信任是唯一不可逆的资产。当信任流失,谁又还敢再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