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1-6 17:05

小鹏机器人走猫步太像人反被疑造假?遭全网质疑

一个机器人走猫步,真需要藏个真人吗?
昨天(11月5日),小鹏在科技日上亮出的IRON人形机器人,因为动作太像人,直接冲上了热搜。24小时内,相关视频播放量突破3800万——可评论区画风却有点“翻车”:“膝盖弯得不对劲”“重心移动太自然了”“里面肯定有人”。质疑声此起彼伏,仿佛不是在看技术演示,而是在破案。
说实在的,这种反应并不意外。当一台机器人的步态流畅到能走T台、手臂摆动如常人、转身干脆利落,普通人第一反应往往不是“技术牛”,而是“这不可能”。尤其在人形机器人领域,过去几年“真假罗生门”屡见不鲜。
2023年特斯拉Optimus初代亮相时,就被无数网友逐帧分析,断定是遥控加剪辑;去年某国产机器人展会上,甚至真有厂商被当场揭穿用了真人操控。久而久之,公众对“过于拟人”的表现天然带滤镜——宁可信其假,不敢信其真。

但这次,小鹏没让争议发酵太久。今天(11月6日)上午,何小鹏亲自下场,在社交平台发了一段“一镜到底、无剪辑”的澄清视频。画面里,IRON先完整走完一段猫步,动作丝滑;紧接着,工作人员上前拉开它背部的拉链——内部结构一览无余:晶格肌肉模组、肩部运输固定支架、耳部麦克风阵列、手部谐波减速器、中央控制器……全是实打实的硬件,没藏人,也没机关。何小鹏直言:“IRON机器人里面没有真人,绝对是做出来的。”
他还坦言,团队既因技术被关注而欣喜,也因不被信任感到无奈,呼吁大家理性辨别信息真伪。
坦白讲,这种无奈我特别能理解。技术突破最难的,往往不是造出来,而是让人相信它真的存在。
要知道,目前全球能实现全身20个以上主动自由度、并支持动态平衡行走的人形机器人企业,数量非常有限,可能不超过5家。而据小鹏官方披露,IRON拥有28个主动关节,峰值扭矩达120N·m,运动控制算法已申请多项专利。虽然具体性能参数尚未完全公开,但从现场表现看,其步态稳定性与肢体协调性,确实接近国际一线水平——比如波士顿动力Atlas的80%左右。
这已经相当不容易。毕竟,人形机器人从“能动”到“自然动”,中间隔着一道巨大的工程鸿沟。关节要精准协同,重心要实时调整,算法要毫秒级响应,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走路就会像提线木偶。而IRON展示的,恰恰是那种“不经意间的流畅”——这才是最难模仿的。

换个角度看,这场风波其实折射出中国AI硬件的真实进展。对比来看,优必选Walker X在2023年实现了原地行走,但未公开展示复杂步态;小米CyberOne至今未进入量产阶段;而小鹏IRON不仅完成了高难度的猫步演示,还集成了语音交互、环境感知与多模态决策模块。数据显示,小鹏机器人团队目前已申请相关专利47项,其中至少12项聚焦于仿生运动控制与动态平衡算法。
重点来了:IRON或许不是最完美的,但它代表了一个明确的方向——人形机器人正在从实验室走向真实场景。而公众的认知,还停留在“机器人就该僵硬笨拙”的旧印象里。这种落差,正是技术普及过程中的典型“认知鸿沟”。
有个生活化的类比:十年前电动车刚冒头时,很多人笑称“那是玩具车,跑不远、充不满、不安全”。结果呢?如今满大街都是。IRON现在遭遇的质疑,某种程度上,就是那个“被误解的先行者”必须经历的阶段。它未必立刻改变世界,但至少在试探边界的路上,迈出了扎实一步。
话说回来,在短视频时代,“眼见为实”被过度神化,却忘了“眼见未必为实”的另一面——真正的技术突破,往往看起来“不像机器”,反而更像人。正因为它太像人,才显得“不像真”。这逻辑听着绕,却是现实。

所以我想问一句:如果一台机器人走路比你同事还稳,你会相信它是纯机械的吗?
别急着下结论。不妨想想你的判断标准是什么——是关节转动是否“机械感十足”?还是动作是否“完美无瑕”?又或者,只是因为“以前没见过”?
在我看来,与其纠结“是不是真人”,不如关注“它能不能持续复现”。小鹏这次用一镜到底视频回应质疑,本身就是一种态度:不怕看,经得起验。接下来,就看IRON能否在更多公开场合稳定输出,用时间证明自己。
技术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奇迹,而是一步步被质疑、被验证、被接受的过程。IRON今天走的这一步猫步,或许微小,但方向清晰。至于信不信?市场和时间,自会给出答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鹏机器人走猫步太像人反被疑造假?遭全网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