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巨头示警西方:中国有两个优势,在人工智能领域将击败美国
如果说最近科技圈有什么话能让人虎躯一震,那一定是英伟达老板黄仁勋在11月5日那场AI峰会上扔下的重磅炸弹。他对着满屋子的西方精英,非常直白地说了一句:“中国将赢得人工智能竞赛。”这话一出,全场哗然。
要知道,黄仁勋可不是什么评论员,他是英伟达的掌门人,这家公司几乎就是全球AI发展的“心脏”,为全世界提供着最核心的算力芯片。
让一个手握美国AI霸权“钥匙”的人,亲口说出美国会输,这是为何?
两个优势
黄仁勋并没有故弄玄虚,他紧接着就给出了自己的理由,点出了中国手里的两张“王牌”,而这两张牌,恰恰是美国想学都很难学来的。
第一张王牌,就是几乎“白菜价”的能源成本。
我们都知道,人工智能是个名副其实的“电老虎”,训练一个大模型,运营一个数据中心,消耗的电力是惊人的。
黄仁勋用了一个很夸张的说法,他说中国的电和美国比,“几乎是免费的”。这一下子就把中美AI竞赛的成本拉开了巨大的差距。
更要命的是,这背后还有国家系统性的能源补贴政策在支持。
当美国的科技公司还在为高昂的电费和数据中心选址头疼时,中国的同行们已经轻装上阵了。
这个听起来有点基础甚至有点“土”的优势,杀伤力却极其巨大。
微软的CEO纳德拉就曾无奈地表示,公司手里堆着山一样的GPU芯片,却因为缺电、缺空间,只能眼睁睁看着它们吃灰。
这个例子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一个道理:AI的竞争,到头来还是最朴素的工业实力的比拼。没有稳定、廉价的能源,再先进的芯片,也只是一堆无法点亮的硅疙瘩。
中国的第二张王牌,则是统一、高效的监管环境。
在AI这个新生事物面前,西方社会,特别是美国,陷入了一场关于监管、伦理和法规的漫长辩论。
黄仁勋对此非常担忧,他吐槽说美国各州自搞一套,最后可能会弄出“50项相互矛盾的规定”。这种内耗式的监管,只会把企业的手脚捆住,让技术创新的脚步变得越来越慢。
而中国这边,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一声令下,政策就能迅速落地。
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模式,为AI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扫清了所有障碍。
于是我们看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当西方还在为AI的伦理边界争论不休时,中国的AI医生已经开始在偏远山区问诊;当他们还在为数据隐私立法扯皮时,中国的智慧交通系统已经遍布各大城市。
这种“扎扎实实”的务实精神,为AI技术提供了全世界最肥沃的土壤——海量的应用场景和数据。应用越多,数据越多,AI就进化得越快,这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正向循环。
但如果我们只把黄仁勋的话理解为对竞争对手的客观分析,那可能就看浅了。
这番听起来“长他人志气”的警告,背后其实是他作为顶级商人深深的焦虑和精明的战略算计。他真正想对话的,不是北京,而是华盛顿。
黄仁勋目的
他的核心目的只有一个:说服美国政府,赶紧放开对华高端芯片的出口限制!
因为美国的禁令,英伟达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芯片市场,份额已经从过去接近95%的绝对垄断,雪崩式地跌到了零。
这种“切肤之痛”,让黄仁勋坐不住了。他想不通,为什么决策者会制定出一种让本国龙头企业彻底失去全球最大市场的政策。
所以,他的警告其实是一套组合拳。
他先是点出中国的巨大优势,告诉白宫:“你们看,中国已经这么强了,你们的封锁根本没用,他们早晚会自己搞出来。”
紧接着,他抛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别再禁了,赶紧让我们把最先进的芯片卖给中国!
这听起来似乎有点矛盾,为什么要帮竞争对手呢?
这正是黄仁勋战略的高明之处。他深知,AI的终极竞争是生态的竞争。
他希望英伟达的技术成为全球AI生态的“操作系统”。
如果把中国排除在外,中国必然会倾尽全力打造自己的生态系统,到时候华为这样的竞争对手一旦崛起,英伟达和美国将彻底失去对全球AI格局的主导权。
所以,他的算盘是,用英伟达最先进的芯片作为“甜蜜的毒药”,让中国企业继续依赖于他的技术体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甚至打断中国的自主研发进程。
这就像是“温水煮青蛙”,通过持续供应,让中国企业失去自己“造锅烧水”的紧迫感。
在他看来,这才是维护美国长远利益的最好办法。
然而,黄仁勋的这盘棋,可能已经晚了一步。
他自己也承认,低估华为的竞争精神是“极其愚蠢”的。长期的外部压力,已经让整个中国科技产业形成了一个共识:核心技术是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
自主创新的趋势已经势不可挡。
就算美国明天就放开限制,中国也不会停下自主研发的脚步。
因为谁也不敢保证,今天打开的门,明天会不会再次被关上,更何况谁知道这些高科技产品里,有没有藏着什么“特洛伊木马”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