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快递划定“派费红线”,可行吗?
老铁们都已知道,在“反内卷”背景下,叠加旺季需求激增,快递行业于双11前夕又迎来新一轮涨价。与往年各家快递发布“告客户书”式的调价策略不同,今年的旺季调价“换了一种方式”——比如,河南地区明确在10月11日启动第二轮调价,单票价格在第一轮基础上再涨0.2元,并设定了“每票最低1.5元”的“价格红线”且要求将客户锁定至12月31日。对于未执行涨价或客户锁定的网点,一经核实,将处以1万元不等的罚款或其他处罚,拒不整改者还将被采取进一步措施。
这一政策旨在遏制恶性价格战,推动行业回归有序竞争。各家上市快递发布的月度经营数据显示,7-8月份全面开启的“反内卷式涨价”以来,申通、圆通、韵达在9 月份均实现了“量价齐升”,行业整体呈现回暖趋势。
然而,一个更关键问题也随之浮现:快递涨价的红利,是否真正传递到了末端网点与快递员手中?
01
涨价背后
网点与小哥未享红利
事实略显残酷。据驿站老鬼了解,尽管总部层面利润回升,但多位河南地区的快递网点老板反映,他们并未从涨价中受益,甚至经营更加困难。
某加盟制快递网点老板张聍植(化名)透露,虽然发件价格上涨,但末端派费不升反降,从每票5毛多降至4毛左右。“我们投入几十万干快递,派费却一直在降,人工成本还在涨,根本赚不到钱。”
另一网点老板许之心(化名)也表示,尽管总部宣称派费为每票7毛,但扣除税费、快递柜使用费等,快递员实际到手仅3毛多。“网点之间还在恶性竞争,有的为了抢客户,依然在暗地里降价。”
更令人担忧的是,有网点爆料称,部分省级网点存在截留派费的行为。总部规定派费为7毛,但省公司只按4毛结算,剩余部分以“预付款”名义扣留,导致网点经营困难,快递员收入大打折扣。
这种“总部定政策、省公司搞变通、末端背压力”的执行断层和漏洞,一方面反映出末端网点缺乏话语权的现实,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加盟制快递体系的结构性软肋。
02
划定“派费红线”
能否成为破局之道?
在价格战治理从“单票限价”走向“系统调控”的当下,有业内人士提出:是否也应给“末端派费”划定价格红线?
例如,在派费为7毛的地区,设定7毛为最低派费标准,禁止任何形式的下调。这样一来,既能保障快递员基本收入,也有助于稳定网点运营,推动服务品质提升,形成良性循环。
然而,此举能否真正落地,仍取决于总部政策的执行力、监管的严密性,以及各省公司是否配合。若不能从机制上杜绝派费截留和暗箱操作,再好的政策也难见实效。
结语
“反内卷”不是仅让总部“吃肉”,更要让网点与小哥“喝上汤”;“反内卷”也不是简单的价格回调,而应是全链条价值重构。若涨价红利无法有效渗透至服务终端,所谓的“行业回暖”将只是总部层面的数字游戏。
当前行业正处在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的关键窗口期。在驿站老鬼看来,划定“派费红线”在理念上值得肯定,但它不能仅作为行政指令孤立推进,而必须嵌入技术溯源机制、利益分配改革与网络治理升级。唯有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快递行业才能真正走出“涨价-内卷-再降价”的循环困局。
你又怎么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