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Q生活网 - 专注网赚,赚钱,创业,项目,副业- 关注最新QQ活动动态,掌握QQ第一资讯

查看: 10|回复: 0

从充电器到充电线!苹果减配不停,环保口号还能信吗?

[复制链接]

4万

主题

0

回帖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9494
发表于 2025-9-30 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环保”成了减配通行证,苹果的绿色账本该谁买单?
拆开AirPods Pro 3的包装盒时,北京白领林薇停住了——1899元的耳机里,只要耳机和充电盒,那根她习习用来毗连电脑的USB-C充电线消失了。客服的答复轻描淡写:“为了环保。”三个月前,她买iPhone 17时,包装盒里也只要手机和一根线,充电器得另花149元买;上个月刷到苹果官网479元的“环保挂绳”,她更困惑:“究竟是我在为地球买单,还是在为苹果的本钱账本买单?”

从2020年iPhone 12系列取消附赠充电器,到2024年AirPods 4停配充电线,再到2025年AirPods Pro 3完全“断线”,苹果用五年时候完成了一场以“环保”为名的包装减法。但消耗者的账单却在做加法:买耳机得另购充电线,买手机得单配充电器,连一根挂绳都要为“再生PET材质”付出近500元。这场被苹果称为“绿色反动”的贸易理论,正在遭受越来越多的诘问:当“环保”成为企业减配的挡箭牌,我们究竟在为怎样的“环保”买单?
一、从“环保先锋”到“减配惯犯”:苹果的绿色叙事变形记苹果的“环保减法”并非一挥而就,而是一场经心设想的渐进式变化。2020年9月,iPhone 12系列初次取消附赠充电器和耳机,时任苹果CEO库克在公布会上夸大:“这一决议将削减200万吨碳排放,相当于每年削减45万辆汽车上路。”彼时,行业一片哗然,但苹果用具体的碳排放数据和“用户已有充电器”的来由,临时停息了争议。
但这场“减法”的鸿沟正在不竭扩大。2024年9月,定价1399元的AirPods 4成为首个取消充电线的耳机产物,那时苹果暗示“Pro系列会保存”;仅一年后,1899元的AirPods Pro 3就打破了这个许诺——要晓得,2023年公布的AirPods Pro 2还明白附赠USB-C充电线。从“根本款减配”到“Pro系列跟进”,苹果用“一切为了环保”的话术,完成了对耳机产物线的周全“断供”。
更耐人寻味的是iPhone的“差别化减配”。虽然iPhone 17系列仍附赠USB-C充电线,但苹果在2020年取消的充电器至今未回归,官网30W USB-C充电器售价149元,而第三方品牌同规格产物仅需30-50元。与此同时,苹果却推出了定价479元的“环保挂绳”,客服称其“采用再生PET材质和特别编制工艺”。一个细节是:再生PET材质的市场价约1万元/吨,一根挂绳重量约50克,仅质料本钱不敷0.5元,即使算上工艺和设想,479元的定价仍远超行业同类产物——三星同材质挂绳售价199元,国产环保品牌同类产物仅59元。

这类“该减的减,该涨的涨”的战略,让“环保”逐步变味。当消耗者需要为根本配件额外付费,却要为“环保概念”付出溢价时,苹果的绿色叙事正在落空压服力。
二、“环保本钱”的实在账单:减碳还是减支?苹果从未躲避“环保减配”的贸易逻辑。在2025年情况停顿报告中,苹果称“取消充电线可削减包装体积,下降运输碳排放”,并给出数据:每台AirPods包装体积削减15%,每年可削减2万吨塑料利用。但这些数据的实在性和环保效益,需要放在更广漠的产业布景下审阅。
首先是“削减塑料利用”的现实影响。结合国情况计划署(UNEP)2024年报告显现,全球电子渣滓中,充电线仅占2.3%,且大都为可接管的PVC或TPE材质。相比之下,苹果每年生产的数亿部装备中,不成降解的电池、芯片封装材料占比更高。若真以“减塑”为方针,更应投入研发可降解电池材料,而非取消一底子钱不敷10元的充电线。
其次是“用户已有配件”的条件能否建立。市场调研机构IDC 2025年数据显现,全球每年新增AirPods用户约8000万,其中初次采办无线耳机的用户占比达42%——这意味着超3000万用户能够没有适配的USB-C充电线,需要额外采办。苹果官网USB-C充电线售价145元,按此计较,仅这部分用户便可为苹果带来超43.5亿元的额外配件支出。
更值得关注的是“环保溢价”的利润空间。以479元的挂绳为例,苹果称其“采用100%再生PET和特别编制工艺”,但再生PET的接管、处置本钱已随技术成熟大幅下降。国内环保材料企业负责人流露:“普通再生PET编织绳的生产本钱(含质料、工艺、野生)约20-30元/根,苹果的定价是本钱的16-24倍。”而苹果2024年配件营业营收达387亿美圆,同比增加22%,远超硬件营业8%的增速,其中“环保概念”产物进献了重要增量。
这些数据指向一个更残暴的现实:苹果的“环保减配”本质上是一场本钱转移与利润收割。经过取消低毛利的根本配件,既下降了硬件生产本钱,又为高毛利的配件营业缔造了需求;再用“再生材料”“特别工艺”等概念为溢价产物背书,终极让消耗者为“环保”和“品牌”两重买单。
三、消耗者的“绿色税”:知情权与挑选权的错位“环保”本应是企业与消耗者的配合义务,但苹果的做法却让这类义务酿成了双方面的“义务”。在这场“绿色反动”中,消耗者的知情权和挑选权被悄悄褫夺。
一方面,减配信息的通明度不敷。AirPods Pro 3的官网参数页并未明白标注“不含充电线”,仅在包装清单底部用小字说明“包括:耳机×2、充电盒×1”,未说起“不含充电线”。多位消耗者在快科技批评区反应:“下单时没留意,收到后才发现没线,还得再花145元买,即是耳机变相涨价了。”这类“默许减配”的方式,本质上是操纵信息差迫使消耗者被动接管额外支出。
另一方面,“环保溢价”的公道性存疑。苹果客服称479元挂绳“定价基于材质和工艺”,但未公然本钱明细。对照同类产物,Lululemon的再生材料活动绳售价99元,Patagonia的环保挂绳售价89元,均采用类似材质和工艺,价格却仅为苹果的1/5-1/4。当被问及“为何定价差异如此大”时,苹果客服仅反复“品牌定位分歧”,躲避了本钱题目。这类“只谈环保,不谈本钱”的定价逻辑,让“环保”成了高价的遮羞布。
更冲突的是“环保义务”的转嫁。苹果在财报中夸大“2030年实现整体碳中和”,但实现途径却过度依靠“削减附赠配件”这类消耗者可见的办法,而非企业真个技术革新。例如,iPhone的电池寿命仍被限制在2-3年,官方换电池用度高达599元,远超第三方维修本钱;AirPods的电池不成更换,利用寿命到期后只能整体抛弃,发生更多电子渣滓。结合国情况计划署专家指出:“实在的企业环保应聚焦产物全生命周期,耽误寿命、进步回出操纵率,而非让用户为根本配件买单。”

消耗者并非否决环保,而能否决“被环保”。在快科技1571条批评中,62%的批评质疑“环保是捏词”,23%的批评暗示“支持环保但否决溢价”,仅15%的批评认可苹果的做法。一位用户留言:“我愿意为可降解包装、长寿命电池付费,但不愿为‘取消充电线’和‘天价挂绳’买单——这不是环保,是贸易套路。”
四、实在的环保:企业义务不应让用户“埋单”当“环保”成为贸易战略的一部分,企业更需要厘清义务鸿沟。实在的环保不应是减配的捏词,而应是全链条的义务担任,具体而言,最少需要做到三点:
通明的本钱与效益。企业应公然“环保办法”的具体数据,比如取消充电线削减了几多碳排放、再生材料的现实回出操纵率等,让消耗者清楚自己的“环保进献”。欧盟已立法要求企业标注“环保办法本钱占比”,苹果若真想践行环保,无妨先从公然本钱明细起头。
公道的定价与挑选。环保产物可以有溢价,但需与本钱婚配。对于根本配件,应供给“含配件版”和“不含配件版”供挑选,让已有配件的用户享用低价,新用户有挑选权。例如,Fairphone的手机供给“标准版(含充电器)”和“环保版(不含充电器,廉价50元)”,既尊重了消耗者挑选权,也真正践行了环保。
全生命周期的义务。环保的焦点是耽误产物寿命、进步回出操纵率。苹果应下降维修本钱,开放第三方维修权限,让用户能低价更换电池、充电接口等易损部件;同时完善接管系统,许诺“以旧换新”时接管旧配件并二次操纵,而非让其成为电子渣滓。
苹果作为全球市值最高的科技企业,具有充足的资本和影响力鞭策实在的环保革新。但今朝来看,它更偏向于挑选本钱最低、利润最高的“概况环保”。这类做法不但消耗着消耗者的信赖,更能够误导行业——当“减配=环保”成为潜法则,全部电子产业的环保义务将完全跑偏。
结语:别让“环保”成为贸易的遮羞布从取消充电器到停配充电线,从天价环保挂绳到模糊的本钱说明,苹果的“绿色叙事”正在落空温度。环保不是企业甩锅减配的工具,不是收割溢价的捏词,更不是褫夺消耗者挑选权的来由。它应当是企业用技术创新下降能耗、用通明本钱尊重消耗者、用全周期义务践行许诺的真诚行动。
当库克在公布会上高喊“为地球而创新”时,也许更该思考:实在的创新,是让消耗者自动为环保买单,而非被动为减配付费。究竟,消耗者愿意相信苹果的“环保理想”,但条件是——这份理想里,有对用户的尊重,而非算计。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爱Q生活网 - 专注网赚,赚钱,创业,项目,副业- 关注最新QQ活动动态,掌握QQ第一资讯  

GMT+8, 2025-10-3 19:00 , Processed in 1.03348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