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Q生活网 - 专注网赚,赚钱,创业,项目,副业- 关注最新QQ活动动态,掌握QQ第一资讯

查看: 7|回复: 0

复购率只懂“要搞高”?3方式+底层逻辑,落地超简单

[复制链接]

4万

主题

0

回帖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9191
发表于 2025-9-30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干运营的根基都听过“1个老用户顶20个新用户”,可真到做复购分析的时辰,大都人都得挠头。
复购率算出来了,除了心里默念“得搞高”,压根不晓得下一步咋动。
最初没辙,只能靠发券凑数,成果券发得越多,本钱越控不住,还养出一群专门薅羊毛的,我自己都用过中国移动和多号注册俩账号,就等平台发叫醒券,这数据看着都雅,满是虚的。

先搞懂:复购不是“第二次买”这么简单,常规操纵还轻易踩坑咱先把概念掰扯大白,新用户第一次买工具,这叫首购,首购以后再买,非论是第二次还是第十次,都算复购。
这里面有个门道,二次采办率专门用来测新用户质量,究竟能回头买第二次,说明用户几多有点认可,至于二次今后的复购,就归到常规运营里了。
常规运营里常见的法子有三种,但说真话,每种都有坑。
第一种是每月追目标,很多公司把“月有消用度户”当KPI,这个数即是当月新用户加上月老用户当月复购。

运营团队每月都盯着“上月老用户返来几多”,月初搞主题活动,月底目标差一截就狂发券。
我之前见过一家便当店这么干,月底发5元无门坎券,用户是来了,可下个月没券了,复购率间接掉下去,跟过山车似的,底子不是久长法子。
第二种是定期叫醒,看用户上次消耗到现在过了多久,7天、30天、60天没买就发券,这招看着对症,实在也有题目。
比如生鲜用户7天没买能够真得叫醒,但买纸尿裤的用户,一包能用一个月,30天没买很一般,这时辰发券,用户只会感觉烦,甚至能够拉黑你。

第三种是找“魔法数字”,就是看用户买几次以后,复购率和花的钱会明显变高。
比若有的平台发现用户买4次后,再买的几率比其他人高很多,就搞“买4次送积分”的活动。
原本想的是留住虔诚用户,可我发现很多平台找着数字就不动了,比如过年时代用户消耗勤,能够买3次就够虔诚了,还盯着4次,就有点死板了。
这三种法子绕来绕去,最初都轻易落到“发券”上,本钱上去了不说,还招来了一堆羊毛党。
有次跟同业聊,他说他们平台羊毛党占了快两成,这些人买完就走,底子不会持久复购,相当于白扔钱,太不划算。
别只盯着发券!用户复购的5个“隐藏来由”,抓准了才管用实在用户愿意回头买,不满是由于券,我梳理了下,最少有5个来由比廉价更管用:比如图方便,一个地方能买齐一切工具。

大概认牌子,就信这个品牌,再大概习惯了,翻开APP就想买点,还有就是刚需,焦急用只能在这买。
想捉住这些来由,得从三个偏向动手,第一个是锁定用户的复杂需求。
比若有人买椅子,如果租屋子用,能够买一把就够了,但如果给新房买,背后必定还得买桌子、柜子这些家具。
之前有个家居平台就懂这个,用户买完椅子,就拉进新房装修社群,在群里聊装修需求,再推全屋套餐,很多用户真就随着买了,这比间接发券费心多了。

第二个是发现用户的偏好,别光看用户花了几多钱,得看他常买啥牌子、啥品类。
我朋友做美妆电商,之前光看总量,后来细分了一下,发现有群用户总买同一牌子的口红,还不用券,这明显是品牌粉。
他们后来给这些用户发新品试用装,用户复购率间接涨了很多,如果还按老法子发满减券,这些用户底子不奇怪,纯属浪费资本。
第三个是记准用户的消耗场景,有些用户平常不买,一到大促、过节大概换季就来。

比如买衣服的用户,春季和秋天必定得买换季的,平常发券没用,到这两个季节推穿搭指南加券,才会有反应。
我之前关注过一个衣饰号,就盯着换季发内容,每次都能让我想起来该买衣服了,这就是抓准了场景。
想做好复购分析,先搭好这3个“标签系统”,否则都是瞎忙活非论是锁定需求还是抓场景,都得稀有据支持,这就需要搭标签系统。
第一个是商品标签,别只分品类,得标清楚档次、能用多久、还有哪些相关商品。
比如牛奶标上“7天保质期”,用户买了以后,第6天提醒他“快喝完了,再囤点?”,比随意发券精准多了。

如果自己有品牌,几百个SKU分类也不难,还能跟竞品对标,看看人家的标签咋做的,能少走很多弯路。
第二个是内容标签,用户关注啥话题、在社群问啥题目、介入啥互动,都得标上。
比若有用户问“新房装修咋弄”,这标签一标,后续推家具复购信息就对得上。

之前有个家装平台,就靠这个标签,把征询装修的用户转化率提了很多,比瞎发广告强太多。
第三个是用户标签,中小企业别总纠结拉新、复购这些干巴巴的目标,先把商品和内容标签做好,再反过来给用户打标签。
比如用户买过“0-1岁奶粉”,又在社群问过辅食增加,那就是“0-1岁宝妈”,推奶粉加辅食的组合,用户才会买账。
不外很多公司做欠好这个,由于部分拆得太散,商品归商品部,内容归内容部,社群归运营部,数据相互欠亨,最初只能靠发券凑数。

这不是运营才能的题目,是架构的题目,还有些公司拉新就靠超低价的米、面、油,用户来薅完就走,后续复购底子没法做,这从一路头就走偏了。
实在复购分析没那末复杂,不用算一堆高深的公式。
关键是别只盯着短期目标,别一上来就发券。
先搞懂用户为啥复购,再搭好标签系统,把需求和偏好抓准了,用户自然愿意回头。
究竟用户是来买自己需要的工具,不是来薅羊毛的,你把他们的需求当回事,他们才会把你的平台当回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爱Q生活网 - 专注网赚,赚钱,创业,项目,副业- 关注最新QQ活动动态,掌握QQ第一资讯  

GMT+8, 2025-10-3 07:32 , Processed in 1.93911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