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服务窗|AI一眼识别,早防早诊老年痴呆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民生无小事工作室】民生周刊记者 李贤娜
每年9月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月。阿尔茨海默病,民间俗称“老年痴呆”,它如脑海中的橡皮擦,一点点抹去亲人记忆、剥夺认知功能,甚至吞噬生活自理能力,为家庭与社会带来难以承受之重。
只需一眼,人工智能就能判断是否患有老年痴呆,让早诊早治变得更简单;当人困于认知迷雾,脑机接口能重新搭起一条清晰的思维通道……这些曾经只是存在于科幻中的场景,正逐渐步入现实。
近日,民生周刊记者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脑病专家田金洲,解密人工智能(AI)在阿尔茨海默病诊断与治疗中的最新应用和未来发展趋势。
AI正应用于诊疗关键环节
阿尔茨海默病是痴呆症中最常见的类型,6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超过5%,85岁以上高龄群体发病率高达30%。随着全球老龄化进程加快,患者数量逐年攀升。我国现有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痴呆症患者约1700万例,居全球首位。
田金洲指出,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与治疗始终与国际科技前沿紧密相连。自2018年起,国际学术界开始探索AI在这一领域的应用。“2020年,AI技术真正在阿尔茨海默病预测、预警、辅助诊断与治疗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眼睛被称为心灵的窗户,也是“大脑的窗口”。田金洲打了个比方:“眼底的微血管就像大脑血管的镜子,其变化能反映脑内是否发生病变。”
AI特别擅长“看”——通过分析眼底照片,识别出人眼难以察觉的细微变化,如血管的弯曲度、宽度,甚至颜色的微妙差异,从而判断一个人是否有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目前,这项“AI看眼底”的技术准确率约90%,同时AI还是不知疲倦的医生。
AI让诊断过程变得更简单
田金洲告诉记者:“确诊阿尔茨海默病非常麻烦,曾存在不够精准和流程太长两大难题。”为研判阿尔茨海默病风险,患者可能要抽脑脊液、抽血、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扫描,还要做核磁共振影像学检查,流程冗长、费用高昂,而且依赖医生经验判断已知临床指示,早期细微病变难被察觉。
而现在,AI可以直接分析脑部核磁共振图像等信息,在大脑神秘的褶皱深处,自动找出代表毒性蛋白(Aβ)沉积的“嫌疑区域”,捕捉微观世界中的病变。田金洲解释:“Aβ是有毒蛋白,是诊断阿尔茨海默病的核心标准。Aβ蛋白可沉积于脑微血管里,引发脑淀粉样血管病,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里普遍有微血管病变。”
田金洲形容AI识别阿尔茨海默病的能力:“好比以前我们得用显微镜人工找针,现在AI一秒钟就能把所有的针都挑出来。”
AI将诊断时间从两小时压缩到40分钟,显著降低成本,使早期筛查更可及。此外,AI还大幅节省人力。“早期诊断流程中,护士要打针拔针,引导员要引导患者,技术员操作仪器,医生在办公室读片看结果。现在,AI能辅助完成工作并生成报告。”
更重要的是,这基本是无创诊断,可极大减少病人痛苦。“大脑不宜进行开放性手术,AI技术不接触身体,患者接受度更高。”田金洲说。
区分阿尔茨海默病和路易体痴呆
在老年期痴呆症中,路易体痴呆占比约15%至20%,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大常见类型,其特点是死亡率高、病程进展较快。长期以来,阿尔茨海默病与路易体痴呆的鉴别诊断是临床实践中的难点。“路易体痴呆在发病初期常出现视幻觉、认知功能波动以及类似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这些表现与阿尔茨海默病晚期可能出现的视幻觉症状极易混淆。”田金洲说。
他分析,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出现视幻觉和视空间功能损害,往往与Aβ40蛋白渗入脑部微血管引发脑淀粉样血管病变有关。“这一机制也正是区分阿尔茨海默病与路易体痴呆的关键所在。”基于这一机制,他引用相关文献指出,AI将通过识别有毒蛋白Aβ的分布,精确判断微循环病变的位置和局部组织损伤程度,甚至可进一步分析导致微血管病变的具体原因。“这一能力对于准确区分阿尔茨海默病与路易体痴呆、降低误诊风险具有重要价值。”
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辅助治疗,未来或能阻止病症恶化
随着AI在阿尔茨海默病诊断领域逐渐成熟,其应用也积极向辅助治疗拓展。田金洲指出,AI和脑机接口等新技术主要在3个方面发挥辅助治疗作用:
一是AI行动监测。认知损害患者,尤其是执行功能受损时,日常生活中容易出现危险行为,如无故打开水龙头、点火或攀高等。AI设备能够实时监测此类行为,并将信息同步传送给照护者和家属,从而及时制止危险发生。二是辅助患者交流。田金洲在国外访学期间,曾观察当地使用AI玩具狗辅助治疗认知障碍的老年人。“这类玩具狗具备说话、学舌、唱歌等功能,能够帮助患者缓解精神症状、稳定认知功能,并显示出良好的干预效果。”三是脑机接口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治疗方式之一,这一技术通过深部脑刺激等方式调控特定脑区活动,激发脑部分泌神经化学物质,从而改善认知功能,其机制与治疗帕金森病有相似之处。
“AI模型成熟仍需更多真实世界数据支撑。AI诊断和辅助阿尔茨海默病治疗多处于试点阶段,尚未大规模进入医疗系统,基层医疗机构普及仍需时间。”田金洲说。
展望未来,田金洲认为,AI技术能缓解甚至阻止阿尔茨海默病症状恶化,具有更大应用价值。“未来或可借助AI缓解症状恶化。通过AI或脑机接口对患者进行神经刺激,将有助于维持和提高其生活质量,这方面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从技术演进角度看,AI已从早期网络式、深层式阶段,发展至代理式阶段,可辅助医生完成医学影像解读等专业任务。“未来若能进入所谓的物理式阶段,即广泛讨论的第四阶段,机器人将更加智能和自主,甚至能创作以假乱真的画作,那或许意味着智能时代的高级形态到来。届时,我们应对阿尔茨海默病等复杂疾病的方式将会更主动、精准和人性化。”田金洲说。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20期、9月29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民生无小事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页:
[1]